小小“周边”让人上头“谷子热”席卷年轻人

专家建议:年轻人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热爱与冷静间找到平衡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一家店铺里各种各样的“谷子”。

一位年轻人正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谷子”。


  在太原北美新天地商场5层,动漫主题店铺内聚着成群的年轻人,他们或手持印有动漫角色的亚克力立牌、盲盒徽章,或兴奋拆封手办。“我们每月上新200余款正版周边,热门IP的‘谷子’常被抢购一空。”店员指着货架上“售罄”的标签介绍。
  这些承载着虚拟角色形象的“谷子”,正从亚文化圈层的小众爱好,演变为城市商业空间里的消费新风景,悄然记录着年轻人用情感连接构建的独特文化图谱。从徽章、立牌到盲盒,这些看似“非刚需”的衍生品为何能让年轻人甘愿为“热爱”掏空钱包?4月12日、16日,山西晚报记者两次深入“谷圈”,探寻“谷堆”里的文化密码。
1 “谷子”消费爆火 虚拟角色触手可及
  “谷子”一词源自英文“goods”,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经国内二次元社群(二次元指动漫、游戏等虚拟形象)传播后,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消费符号。电商数据显示,2024年淘宝“谷子”相关商品销量达1700万件,同比激增400%;闲鱼谷圈闲置交易单量同步增长170%,线上消费火爆背后,是5.03亿元泛二次元用户的庞大市场。
  在太原,北美新天地是“谷子”消费的热门地标。周末时分,各式各样的“谷子”在这里随处可见。孩子们拉着家长,眼中满是期待,念叨着网上说这里有稀有“谷子”,要去碰碰运气。年轻人则聚在盲盒售卖区,分享拆盲盒的喜悦,有人开心自己拆到了喜欢的角色,还有人直言每次来都要买几个。在商场五层“谷子店”门口,人来人往,刚出来的人都拿着新买的“谷子”,心满意足地说这趟收获满满。
  连锁谷子集合店如“X11”“PSTAR潮玩星球”在全国商圈快速布局,仅太原北美新天地商圈内,动漫周边店就已聚集10余家,形成规模化的“谷子消费集群”。记者在北美新天地看到,“谷子”产品丰富多样,价格跨度大,便宜的徽章10元左右,立牌20多元,手办则能贵至千元以上。从平面海报到立体手办,构建起了覆盖多重体验维度的产品矩阵。据中研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二次元市场规模已高达1200亿元,形成了千亿级的文化消费市场。
  为何“谷子”能在年轻人中形成现象级共鸣?除了成熟的产品生态,更深层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情感价值:它让虚拟角色“触手可及”。喜欢《咒术回战》的姜阳告诉记者:“五条悟(动漫角色)是我的偶像,我把他的立牌放在书桌。学习累了抬头看见他,他自信的模样和标志性的‘六眼’,就像在监督我学习,又好像在告诉我遇到困难别害怕,有他在。这周边可不只是个东西,是我和喜欢角色的情感连接。”
  
2 拉近彼此距离,搭建社交新生态
  当消费行为演变成社交符号,“谷子”已突破传统亚文化圈层的边界,演变为一套普适的社交操作系统。
  大四学生张雨晨的背包上别着7枚不同动漫作品的“吧唧”(徽章),她向记者回忆道:“坐地铁时,会有陌生人指着‘吧唧’问我‘你也推这个角色吗’,一来二去就会自然地交流角色相关话题。这种在公共空间里与同好偶遇的体验,让我切实感受到属于这个圈子的归属感。”
  以“谷子”为媒介的社交模式,正在瓦解传统社交对身份、阶层的依赖,重构以“00后”为主体的Z世代的社交生态系统。线上,“谷子”相关话题在小红书平台浏览量达46.2亿,讨论量超4000万,年轻人通过晒收藏、聊角色形成高粘性亚文化圈子;线下,“谷子”搭建起年轻人的社交桥梁,漫展、谷子店等场景成为天然社交场。
  当商品的使用价值让位于文化意义,“谷子”便成为可展示的“社交身份证”。在山西大学读大三的赵博热衷于收集动漫手办,他向记者表示:“带着自己心爱的手办去参加漫展,就像带着一张社交名片,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张建宏认为:“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晒谷子’,这既是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是在向他人展示,背后反映出他们对社交的焦虑和对群体归属的需求。就像在朋友圈晒健身照,人们既想得到夸奖,又怕被指责虚荣。年轻人通过陈列收藏,在现实中搭建二次元身份的可视化标签,同时在与同好的互动中完成情感联结的强化。此时,‘谷子’突破物质属性,成为构建精神共同体的文化基石。”
  
3 承载情感寄托,成压力下的“情绪容器”
  在“00后”的书桌上、背包上、收藏柜里,形态各异的二次元周边褪去商品外壳,成为承载情感与精神寄托的“疗愈载体”。这些亚克力立牌与徽章,化身为快节奏生活中的温柔锚点:当现实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它们用不变的微笑与台词,为年轻人提供一方可以暂时停靠的精神避风港。
  “现实中的朋友也许会离开,但我的‘纸片人’永远在立牌上对我微笑。”研一新生赵蓉回忆道,刚入学那周,第一次独自在食堂吃饭时的局促感几乎要将她淹没,回到宿舍看到角色立牌底座上那句“就算一个人也要勇敢前行”的台词,突然像被击中般红了眼眶。“那段时间每天睡前都会对着他说‘今天也辛苦啦’,就像有个不会离开的朋友在听我说话。”这种看似单向的对话,实则是年轻人将现实中的压力与情绪,转化为对虚拟角色的情感投射。
  当各种压力与社交焦虑交织成快节奏生活的背景音,二次元角色的完美人设便成为理想中的“情绪容器”。大四学生小吕在备考教资期间,每晚擦拭角色立牌的五分钟,是专属她的“治愈仪式”。“看到他永远带着微笑的样子,感觉自己被治愈了,一天的学习好像也没有很辛苦,觉得所有压力都有了出口。”这种与“谷子”的日常互动,本质上是年轻人通过物化的情感载体,构建起对抗焦虑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现实的挫折可以被虚拟的温柔消解,暂时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4 理性审视消费热潮,给青少年积极引导
  当“吃谷”从个体爱好演变为社会现象,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超越单纯的经济价值。二次元周边既是Z世代情感投射的载体,也是他们参与文化创造的起点。从同人创作到IP二次衍生,年轻人通过“谷子”对角色符号进行解构与重构不断拓展文化符号的意义边界,使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然而,当收藏热潮裹挟资本与流量呼啸而至,市场的狂欢背后暗礁隐现。有人沉迷于“集邮式”的盲目追逐,将满柜的谷子化作空虚的数字游戏;黄牛囤货抬价、盗版肆意横行,让纯粹的热爱蒙上阴霾。当“谷子”沦为社交平台炫耀的筹码,我们亟须回归消费的本质,物品的价值终究源于其承载的情感与意义,而非市场价格或收藏数量。
  “社会应以包容与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年轻人中兴起的‘吃谷’现象。这就如同人们偶尔喝一杯奶茶来舒缓压力一样,‘吃谷’也可以视为年轻人缓解压力、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张建宏话锋一转,“但不能把它(吃谷)当作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深入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比起仅仅指责他们的行为更有意义。”
  张建宏认为,“吃谷”现象本质上折射着数字时代的情感命题。当线上社交日益浮于点赞与数据的表象,二次元周边以“可触摸的陪伴”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情感壁垒。那些别在背包上的吧唧、摆在书桌旁的立牌,不仅是角色形象的实体化,更成为年轻人对抗孤独与疏离的温柔武器。
  “当我们关注到‘吃谷’现象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年轻人沉迷‘吃谷’,看似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背后却反映出复杂的情感需求。但如果‘吃谷’开始影响正常生活,像有人为了买谷子节衣缩食,甚至偷用父母存款,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张建宏指出,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至关重要。直接批判他们对“谷子”的热爱并不可取,关键是帮助他们分辨这一行为是在滋养自己,还是在透支生活。家庭和学校应给予理解,主动挖掘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年轻人自身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消费前先思考需求与经济实力,避免盲目跟风,把“吃谷”当作放松爱好,而非生活的全部,在热爱与冷静间找到平衡。
  “说到底,‘吃谷’本身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别让虚拟世界的星光,遮蔽了现实里照向自己的那束光。”张建宏总结道。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实习生 罗凤梅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