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 点亮乡村学生的梦想

9名00后支教太行山深处 半年来成了灵丘“最特别的当地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支教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

支教老师在为学生们上英语课。

支教老师为学生们弹吉他,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音乐的学习。张宗昌摄


  “全科老师”“笔友”“人生导师”“朋友”“知心人”……学生们给这群00后支教老师打上了标签。他们熬夜备课的星光,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亮起来了。
  2024年9月,灵丘县落水河乡中学迎来了一群“新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的9名00后研支团成员接过接力棒,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热情和理想,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黄土高原太行山深处的一所乡村中学。半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灵丘“最特别的当地人”。
  初入乡村 理想撞进现实
  “语言沟通”和“教学落差”,是研支团成员刚到灵丘遇到的最大困难。“与家长沟通时,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经常一头雾水,只能尴尬地微笑点头。”杨海逸初到落水河中学,带初一年级3个班的道德与法治,兼任初一(4)班副班主任,满怀热情的她,却遇到了语言挑战:灵丘方言说快了,根本听不懂。
  为了越过“语言关”,杨海逸主动向当地老师请教,学习常用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方言听力”。学生们也很热心,知道老师听不懂,会主动放慢语速,必要时还用普通话再解释一遍。渐渐地,杨海逸听懂了常用方言,还能够顺畅自如地与同学和家长进行沟通,为教学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初二英语老师朱浩,初次与学生见面,看到的是一双双渴望却又迷茫疏离的眼睛。他很快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甚至连音标都掌握得不多。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复杂,只能不断简化。“有的孩子也在课下悄悄走到我身边,说自己听不太懂。”现实与心理的落差,让朱浩一度陷入了迷茫和自责。
  于是,朱浩重新审视教学方式,放慢节奏,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用他们熟悉的场景和故事讲解知识。渐渐地,学生的眼神不再迷茫,多了一份自信和期待,开始跃跃欲试,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讨论。进步虽然不是特别快,但一双双清澈朴实的眼睛,让朱浩看到了希望。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支团也面临类似困难,班级里学生基础不同,“低基础”和“高阶水平”都有,教学方法效果有限,学生互动不足。研支团集思广益,探索使用动态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划分小组,设计差异化任务,定期通过小考、提问等检验教学效果;以目标为导向设置课程,以中考大纲为框架,拆分知识点一一讲解,分模块总结整理。利用课前提问、模拟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正向反馈,如口头表扬、文具奖励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整教学进度。
  走近学生 传递有温度的知识
  政治作为中考开卷科目,常被学生忽视。带初二政治的师芊亦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增强学习积极性,特意在课堂上选用大量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比如,借助春晚《秧bot》、热播剧《狂飙》等,巧妙地结合知识点和学生注意力。课后,她还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加餐”,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细心地帮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这样的效果非常显著,满分75分的政治,学生的最低分已从分位数提到了20分以上。”师芊亦倍感欣慰地说。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师芊亦收到一条留言,“因为两个老师,爱上一个科目——政治”。她高兴地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到这句话总会热泪盈眶,很荣幸能成为她笔下的这两个老师之一,我想,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呀。”
  李芸萱教初一地理,针对班里基础不同的学生,灵活调整教学任务和要求。她分类施教,基础好的学生注重拔高培优和开阔视野。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培养个人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帮助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自驱力。
  初三政治老师赵铭卉根据乡村学生实际情况,把书本知识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语言通俗易懂,如用邻里互助来体现“友善”,用“村里选举”类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师生互动环节,奖励优秀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赵铭卉还以大姐姐的身份与学生谈心,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学生心中种下“学习改变命运”的种子。课堂上,主动融入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渐渐地,赵铭卉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有了显著提高,知识点理解也更深入。她感慨,“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成长。”
  考虑到乡村地区急救资源匮乏,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关乎生命安全,中央财经大学研支团灵丘分团为学校引进了“财菁一课·应急普及”系列课程。在“沉浸式、立体式、场景式、互动式”的课堂中,研支团结合现场操作、实际演练、小组竞答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急救技巧,提升救助能力。“财菁一课”内容,还涵盖“爱国爱党·思想引航”“小马财经·财商启蒙”等多个板块,计划进一步在灵丘县推广。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支团也积极行动,为学校带来了新活力。研支团举办“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精心设置学习、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挑战项目,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在竞争中体验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我的奋斗故事”主题演讲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分享故事和经历的平台,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营造浓厚的励志校园氛围。还为学校引进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心理加油站”,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初二地理老师,赵颖一个人带7个班,每周有16-18节课,还有课外辅导。她的班级多、学生情况复杂,采用分层备课、动态调整教学节奏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在期中考试中,地理学科年级成绩及格率从28%大幅提升至61%,优秀学生从15人增到79人。“每当同学们课下找我补全笔记、订正练习以及疑难问询,我都真切感受到‘知识赋能乡村’的力量。站稳讲台,托举未来,正是支教最动人的意义。”
  用一场相遇种下希望的种子
  朱浩曾经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老师的关怀引导下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如今,他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耐心与爱心关注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学生,唤醒他们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的眼神中不再只有迷茫和无助,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开始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海逸所带班级的部分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容易情绪化。她总是鼓励学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一个学期后,让杨海逸欣慰的是,“他们逐渐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她喜欢和学生谈心,尤其是性格内向、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宿舍外空地上、在操场上、在教室里……谈到未来时,他们眼里一下就没了光,“我即便自己能学,我的家庭可能也不能支持我读下去。”杨海逸听到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上课时,杨海逸会格外关注这些孩子,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课后耐心陪伴,讲解习题。她还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期末考试后,她用自己的压岁钱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奖学金,真诚地鼓励着每一个学生。渐渐地,和孩子们谈起未来,他们开始有了憧憬,有了自己的小目标。“这不就是支教的意义吗?用这一场相遇,让彼此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杨海逸欣慰地说。
  “他们年轻,有朝气、有想法、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用自己的努力践行青春的誓言。”研支团9名00后支教老师的到来,学校的白占权老师发现学校更有活力了。
  白老师从支教老师身上感受到,教育的本质在润心。他们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发自内心愿意和他们亲近,愿意接受帮助。“支教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分享学习经验,但更多的是以他们的经历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通往大城市和名校,启发乡村孩子走出灵丘,走出山西,给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白老师的记忆里,早在10年前,支教就在这座校园里结出了硕果:“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届研支团来学校支教,127班臧启龙、苗玉博,来自乡村,家境一般,在马雅璇、李翔等支教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刻苦,努力追逐梦想,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
  校长王志军说,研支团支教老师为学校补充了教师,尤其是结构性缺编学科师资,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为学校教育技术发展提供支持,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本土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为乡村学生打开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校组织文化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基因,更好促进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杨盘兴 马明清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