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疑问找AI,山晚记者亲测效果”系列报道五

健身减肥 AI的方案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三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春季到来气温回暖,越来越多的人准备出门健身减肥,苦于没有科学指导和专业人士提醒。通过求助AI,是否能得到一份科学高效的健身减肥计划?
  日前,山西晚报记者根据热心读者马女士的实际情况向AI输入了问题,“女士,47岁,办公室行政坐班,身高164厘米,体重70公斤,日常没有锻炼,对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微信运动步数日均三四千步。”向AI提供了上述信息后,记者对减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
  记者与AI的对话
  记者提问:想5个月减重5公斤,从运动方面着手,什么样的思路比较适合她?
  AI回答:她的现状是活动量很低,日均步数只有三四千步,建议从每天5000步开始,逐渐增加到10000步以上。这可能是一个好的起点,因为走路对她来说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技能,而且步行是一种有效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另外,推荐每天主动活动6000步,所以可以建议她先设定每天5000步的目标,逐步增加到60008000步,这样既符合她的基础,又能逐步提升。
  接下来是运动频率和类型。每周3-5次固定锻炼,比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不过考虑到她不喜欢运动,可能需要从低强度、易行的活动开始。建议培养运动兴趣,比如打球、游泳、踢毽子,这样可能更容易坚持。同时,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以及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建议每周3次散步,每次30分钟,再加上力量训练,这可能在5个月减10磅(约4.5公斤),接近她的目标。但用户目标是5公斤,所以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运动量。另外,强调制定运动处方,逐步增加到每周250-300分钟的运动时间以达到减重超过5%的效果。用户目前没有锻炼习惯,应该从低强度开始,比如每天30分钟快走,每周5天,这样每周150分钟,符合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推荐。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周200-250分钟。
  关于运动强度,每次有氧运动至少30分钟才能有效燃烧脂肪,所以每次运动时间要足够。快速步行法每小时5-7公里,每次30-60分钟,能有效减重。这种方式可能适合你,因为快走对关节冲击小,并且容易持续。考虑你可能不去健身房,所以建议在家做简单的力量训练,比如深蹲、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每周两次,每次20-30分钟。
  记者提问:久坐又无运动基础,5个月减重5公斤,应该执行怎样的训练计划达到目标?
  AI回答:结合科学依据,制定以下分阶段、易执行的锻炼方案。
  基础阶段(第1-2个月):培养运动习惯,提升日常活动量。购买计步器或使用手机记录,先从日均5000步开始(当前步数基础上增加20%),每周增加500步,目标2个月内达到8000-10000步。具体执行:上下班提前1-2站下车步行、午休时绕办公楼快走10分钟、晚餐后小区散步20分钟。每周进行4-5次快走(中等强度,速度5-6公里/小时),每次30分钟,可拆分为2次15分钟。保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50-60%(约110-130次/分钟)。
  进阶阶段(第3-4个月):有氧运动升级。快走升级为间歇快走:5分钟快走(6公里/小时)+3分钟慢走交替,总时长延长至40分钟,每周5次。加入每周1次跳舞或踢毽子(30分钟),通过趣味活动增加消耗。尝试周末家庭清洁日(拖地、擦窗等),通过家务增加活动量。
  巩固阶段(第5个月):形成可持续模式。采用“3+2+1”模式:每周3天快走(40分钟/天)、2天力量训练(增加弹力带辅助)、1天游泳或骑行。加入音乐节奏步行:选择120-130BPM歌曲,步频与节奏同步,提升趣味性。通过“说话测试”控制强度:快走时应能断续说话但不能唱歌。每月测量腰围/体重一次,若连续2周体重无变化,将快走时间延长至50分钟/次。
  记者提问:在基础阶段(第1-2个月)里,没有空闲时间保证每天去散步,有别的方案么?在饮食、健康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AI回答:我们提供的替代方案,建议每周2次游泳或骑电动自行车改为普通自行车通勤,每次30分钟。还可以通过碎片化力量训练方式,加大身体消耗。建议居家时,每天做2组靠墙静蹲(每组30秒-1分钟)和提踵练习(踮脚尖,每组20次),增强下肢力量。周末尝试瑜伽拉伸(Keep等APP跟练,20分钟/次),改善柔韧性。
  饮食方面,虽然问题主要是锻炼,但我们都强调饮食结合。比如控制总热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食物,增加粗粮和蔬菜。建议低能量、低脂、低糖、低盐的膳食。用户可能需要适当减少每日热量摄入,比如每天减少100-200千卡,结合运动制造热量缺口。用户的目标是5个月减5公斤,平均每月1公斤,这比较合理,避免过快的体重下降带来的健康风险。
  在注意事项方面,开始阶段避免过度运动,防止受伤,逐渐增加强度。保持充足睡眠和水分,运动前后热身和放松。总之,计划需要循序渐进,结合有氧、力量、柔韧训练,配合饮食控制,定期监测和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健身教练: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才是关键
  AI提供的这份健身减肥计划操作性很强,是否有效呢?记者采访到从业多年的线下健身教练陈教练,请他进行点评。
  陈教练说,从整体方面讲,AI给出的减重计划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一些打算减肥的“小白”提供帮助。但这种“模版式”的训练计划,尽管看着挺详细,但未必精准适合每个人提问者。
  仅仅是通过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运动习惯,就能确定怎么吃?怎么练?这份计划,多少就有点草率。举个例子,同样是身高175厘米、体重85公斤的男子,这个人可能是四肢匀称但稍微有点肥肉的肌肉男,也可能是四肢纤细但挺着一个啤酒肚的商务男。这两个人的体脂肪一个可能是20%,一个可能是30%,若都要减重5公斤,那训练和饮食计划是有明显区别的。为此,相比AI直接给出的计划,线下的健身教练可能就需要通过体测仪,先详细了解“小白”体脂情况,从而根据情况匹配有氧与无氧的训练比例及时长。还有训练方式,可能有的人膝关节本身不太好或是体重基数较大,那么AI提出的快速步行,每次30-60分钟就很不合适。
  “有的女性看到女明星用‘碳循环减肥法’几天减了多少斤,就上网搜方法,或是直接问AI要饮食计划,根本不关心原理,更不关心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自己。”陈教练说,这种“拿来主义”的行为是比较危险的。
  以近期比较热门的“碳循环减肥法”为例,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人的碳循环计划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身体的状况实时观察、记录、调整,这个仅仅通过向AI发问,显然是没法实现的。”
  针对无运动和饮食经验的“小白”来说,AI给出的方法,大方向上不会“跑偏”,虽有效但未必高效。对有一定运动及饮食经验的提问者,AI的主要作用是在运动模式和饮食方法上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提问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方案。
  陈教练建议,相比问AI要减肥的方法、减肥计划,大家不妨多问问减肥的原理。总而言之,“管好嘴,迈开腿,让热量摄入低于每日的热量消耗”就能达到心仪体重的目的。AI提供的方法无论再详细,关键还是需要大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懒”和“馋”才是你无法控制体重最大的敌人。
  延伸采访
  怎么运动?管理体重热点问答
  问:我每天运动量越大,是不是就瘦得更快?
  答: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过度运动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并抑制免疫系统。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体的本能就是要储存热量,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食物来源并不能保证持续充足,体重或体脂的减少常常是一个危险信号,可能会对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机体需要通过维持惯性体重和脂肪含量的保守方式来降低风险。因此,减肥不是短期项目,而要养成终身习惯,建议每周的运动总量控制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于何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家可以问问AI。
  问:早上空腹运动好,还是饭后运动好?
  答: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因人而异。一般推荐饭后1-2小时再运动,这样既能保证食物消化,又能提高运动效果。有人选择早起空腹锻炼,但这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基础,并不适合刚开始运动的人。饿着肚子运动不容易坚持,还可能有低血糖的风险,建议饭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开始运动。
  问:为什么运动后体重反而增加了?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运动吗?
  答:首先,大家要明确,有规律的运动与健康的饮食相结合,才是减肥的关键。你辛辛苦苦快走一个小时,口渴难耐喝了罐饮料,减肥成果便会化为乌有。原因就是你运动后摄入的热量,远超你运动消耗的能量。其次,运动后体内肌肉量增加。肌肉组织的密度比脂肪组织大,因此,即使脂肪量在减少,但由于肌肉量的增加,总体重仍然可能上升。在运动减肥的初期,身体会经历一个适应过程,此时体重可能会出现波动或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减肥失败,而是身体在调整以适应新的运动负荷。综上,不必只追求体重的降低,而应多观察体形和身材的变化。
  问:轻断食减肥法、碳循环减肥法,最近网上特别火,普通人自己能尝试吗?
  答:大家尝试这些方法之前,最好具备一定的运动和营养学基础,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碳循环减肥法是一种交替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通过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优化减脂效果,这涉及专业的营养知识,最好有营养师、运动理疗师或健身教练的共同指导。普通人如果没有这种配套条件,不推荐尝试。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