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晋祠桂花元宵亮相央视元宵晚会,记者采访技艺传承人聆听背后故事
父子俩拉一车家伙什“赴宴”,总担心不够用
省级非遗晋祠桂花元宵亮相央视元宵晚会,记者采访技艺传承人聆听背后故事
父子俩拉一车家伙什“赴宴”,总担心不够用
韩福元向大家展示刚刚分装打包好的晋祠桂花元宵。
2月10日(正月十三),韩伟提前将准备好的晋祠桂花元宵及相关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为元宵晚会的录制做准备。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李婷 制作:张婷
“我们北方呢,是滚元宵的,这么一滚啊,新的一年幸福和好运都朝我们滚滚而来……”
2月12日(正月十五)晚,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元宵晚会上,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省级非遗项目晋祠桂花元宵出现在了镜头前。与此同时,作为该项技艺的传承人,今年已72岁高龄的韩福元正匀速转动手中一个装有元宵馅料的笸箩,向全国观众展示代表北方特色的手工元宵制作技艺,引起热烈反响。
韩福元,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有着50余年元宵制作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陪同老人一起来到央视元宵晚会录制节目的,还有老人的儿子——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韩伟。2月15日,在两人参加完节目后不久,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韩福元的儿子韩伟。
参加央视元宵晚会
准备了满满一车“家伙什”
2月1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钟楼街的晋祠桂花元宵店内,见到了正在制作传统元宵的韩伟。“我们当时听说要去央视参加晚会,很激动,父亲也说,能够登上元宵晚会是对我们传统的晋祠桂花元宵最大的肯定。”韩伟一边制作元宵,一边开心地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韩福元于2月8日(正月十一)中午接到央视元宵晚会节目组的邀请通知,于2月9日(正月十二)一大早8点出发后,在下午两点到达录制现场,并于2月10日(正月十三)晚圆满完成录制任务。“2月8日中午我们收到节目组通知后,很紧张,要求我们必须在第二天(2月9日)到达录制现场,节目组还嘱咐父亲,一定要带上展示滚制元宵的工具和产品。说实话,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并不多,所以8日当天,我和父亲真是既兴奋又紧张,拿了很多工具,因为父亲一直担心,准备带去的东西太少,不够用!”
因此,为了让全国观众详细了解晋祠桂花元宵制作工序,韩福元与韩伟二人在紧急商量后,特别精心准备了大人和小孩适用的笸箩、筛子、元宵摆放支架等专业制作工具、元宵专用的晋祠糯米面100斤、新鲜的馅料以及制作馅料的原材料,并最终决定开车前往北京的录制现场。
“由于东西拿得太多了,我父亲最终决定开车去。2月9日出发,我开车,父亲坐旁边,车后面都被各种元宵的制作材料占得满满当当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准备了满满一车的‘家伙什’!”韩伟笑着说道。
今后要把产业做大做强
擦亮传统元宵金字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10日(正月十三)的录制现场,韩伟也全程参与,并一直坐在父亲韩福元的后排进行节目录制。韩伟说,在录制过程中,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真是既兴奋激动又骄傲自豪。不过,韩伟告诉记者,此次录制节目也存在一些小遗憾,父亲韩福元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自2024年11月开始,嗓音变得沙哑失声。因此,在录制的时候,节目组特别将原计划的对话互动环节取消,最终采用了备选方案。
“就是只展示制作方法,不用说话介绍。所以在节目播出时,观众只能看到简单的手工滚制元宵示范,缺少了对话环节。不过,尽管有一些小遗憾,但父亲说他很欣慰,做了一辈子元宵,没想到还能登上央视舞台,参与元宵晚会录制,他还说,这次能参加央视节目,是对他自己多年匠心坚守、文化传承的莫大肯定。”韩伟激动地说。
晋祠桂花元宵,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制作材料及技术,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凝结着太原人独特的文化记忆。2023年12月,晋祠桂花元宵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韩福元父子努力传承和发掘晋祠桂花元宵的制作技艺,不仅将元宵小作坊建成了生产基地,还在太原古县城和钟楼街分别开设了晋阳文食体验店,形成工坊+基地+体验的产业体系,把小元宵做成了大产业,展现了晋祠桂花元宵的独特魅力。因此,韩福元父子表示,今后将继续坚守匠心精神,守护传承好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同时,要在传承中创新,弘扬非遗文化,把元宵产业做大做强,擦亮晋祠桂花元宵金字招牌。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