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一)
孩子且长且烦恼 家长且伴且迷茫
“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一)
孩子且长且烦恼 家长且伴且迷茫
本是阳光积极、无忧无虑的年龄,却天天情绪低落,沉默不语;本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却意志消沉,甚至觉得生活了无生趣……
当下,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敲响了警钟,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升学压力……种种因素汇集,成为很多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的心魔。每个孩子身后,都站着一个家庭,每个家庭,又是社会肌体的基本组织。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大家庭的健康发展。厌学、辍学、抑郁,甚至轻生,悲剧之后,留给家长和社会更多的反思:怎么做,才能让悲剧遏制在萌芽状态。
国家卫健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2024年12月24日,太原市卫健委、教育局、团市委、妇联、民政等十几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太原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联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全社会共同聚焦、讨论的话题。
从言传身教做起,从点滴关心做起,从每一位父母做起,从全社会的每一份关爱做起,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成长,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成长。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太原市卫健委、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以及多家学校、机构,并与多位家长、孩子进行了沟通交流,倾听了他们的建议和心声。
即日起,山西晚报推出“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通过文字、视频、直播,多媒体、多平台、多频次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联合更多的机构、医院、学校及家长、孩子参与,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到更多爱护。
希望更多的孩子能驱散心中的阴霾,让生命在阳光之下快乐绽放。
案例一 消失的吉他,“休克式”的休学疗法
到2025年元旦,小乐离开学校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里,他跟随父母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温婉,也感受了热带岛屿的热情,还去天山脚下体会过民族风情……每次回家休整期间,他的父母都想问问他:想回去上学吗?但每次,都欲言又止。
一年多以前,小乐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光在校学习成绩好,还懂事、有礼貌,但所有的变故,都发生在他刚上初中二年级不久后。那个时候,因为好朋友开始学习吉他,小乐就跟着去听了一次课。随后,他回家后就跟自己的妈妈说想去学吉他来“放松心情”。考虑到课业的压力,加之妈妈认为小乐是“一时兴起”,就拒绝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让小乐的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小乐竟然背着她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把吉他,并报名了相关课程。因为接连几周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去同学家写作业”,小乐的妈妈这才察觉到异常,并最终发现了小乐在学吉他这件事。
母子俩之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争吵,小乐的妈妈虽然没有在激动的时候说出什么过激的言语,但她却趁着小乐上学时,偷偷把吉他送人了。小乐知道后,只说了句:“好,既然你不让我学,那我就什么都不学了。”
从那以后,小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虽然按时去学校,但上课时不是看漫画就是睡觉,作业也不写了;回到家更是拿着手机看短视频、打游戏……劝也劝了,甚至伸手打过,可都无济于事。小乐的妈妈向儿子认了错,可以前那个积极向上的小乐却再也回不来了。
万般无奈之下,小乐妈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让孩子长期休学,自己辞掉工作,开始带着他四处旅行。“希望他有一天能不再怪我,能像以前一样走进校园,快乐开心地面对生活。”
说这句话的时候,小乐妈妈的眼神很复杂,如果时间能够倒退,她肯定不会再选择送走那把吉他。
案例二 升级的学校,下滑的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融入校园生活,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有时候原本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因升学后环境的改变,家长的“判断失误”而“性格大改”。
高中生小磊现在是亲戚眼中的“问题孩子”,但曾经的他是左邻右舍啧啧称赞的“清北苗子”。两年前的中考后,他原本想在当地一所还不错的高中就读,离自己的家更近。可他的父母考虑:为了将来的高考着想,是不是应该去上一所更好的高中?就这样,小磊在父母的劝告下,填报并考中了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开始异乡就读。
但是,让父母期待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小磊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并且和同宿舍的同学处不好关系,经常发生矛盾,进而出现了经常性的头痛、失眠等身体和情绪症状。与父母亲在电话中开始大吵大闹,甚至哭泣。
小磊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为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开始从住校变成了家人陪读,爷爷奶奶也来到市里照顾小磊,但都没什么用,小磊的成绩继续下滑,情绪也变得非常不稳定,常常一句话“不对”就开始发脾气;嫌弃爷爷奶奶陪读,一定要让妈妈来给他做饭;妈妈看到他的情绪不对,就问了句“怎么了”,他就开始大喊大叫:“管那么多,你能给我解决吗?”……小磊的脾气越来越大,成绩也越来越差。
每每问及原因,小磊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愿多说。他的父母只能开始猜测:是新学校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的改变,拔尖学生更多,导致了小磊压力爆棚?还是因为离家远、见不到家人焦虑让小磊入学后性情改变?抑或是与同学的人际关系比较糟糕,导致了厌学厌校?
明年,小磊就要参加高考了,他的父母也不再期望他能考进“985”或“211”,“考到哪里算哪里,不管哪个都行。”父母无奈地表示。
案例三 女儿掌心的铅笔芯,父母心头的“刺”
“我不想告诉你,是因为不想让你去找我同学的妈妈。”说这话的,是小学二年级的童童。
事情的起因,是童童的妈妈发现她的手掌心有个被铅笔扎伤的伤口。“如果是被同学不小心划到了,可能只是破皮,但那个伤口明显不是,肉眼看上去,肯定是铅笔扎得比较深才会流血。”童童的妈妈说,在给孩子的伤口消毒后,她发现,伤口里竟然还残留着一点小小的铅笔芯。
担心孩子是“被欺负”了,童童的妈妈开始认真询问她受伤的过程。一开始,童童怎么都不愿意说,直到妈妈吓唬她说要找班主任询问情况,童童这才开了口:是课间和同学打闹的时候,手被铅笔扎了。再细问下去,童童怎么都不愿意多说,也并不同意妈妈继续深究下去。
其实并不是童童妈妈“敏感”,她坦言:现在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复杂程度,以及不同家长对孩子间打闹、闹矛盾的反应,也和自己小时候完全不同。这次是童童受伤了,改天要是童童不小心弄伤其他同学怎么办?说是游戏打闹,为什么铅笔芯会扎那么深?她是否应该告诫童童以后少和这样“没分寸”的同学玩?
这些问题,都让童童妈妈感到很困扰。孩子在遭遇到某些伤害的时候,能否分辨出是有意无意,是否应该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她对孩子的判断力并不放心。她坦言,“校园霸凌”这个词现在家长们谈之色变,对于“校园霸凌”,孩子们又明白多少?界限又在哪里?
现状报告: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
儿童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根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调研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共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
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在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有一条心理援助热线0351-8726199,每天24小时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咨询服务,李敏就是这里的“接线员”之一。她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从她了解到的近几年接线和医院的就诊情况来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拒学行为等心理问题的数量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社会功能,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多困扰。
“我接到的电话中,有涉及人际交往、沟通障碍的,比如和家长、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有家长反映‘网瘾’‘手机瘾’的问题;还有关于升学的,比如小升初的择校等。”李敏说。而相比山西晚报记者想象的儿童青少年自己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的情景,实际上是家长拨打心理援助电话的比例要大一些,“可能和孩子们要上课、没有时间、没有电话有一定的关系。”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包括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在内,省城多家医院都有专门设立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门诊,提供包括精神科诊疗、心理咨询及治疗、心理评估在内的全方位精神(心理)诊疗服务,帮助儿童青少年群体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这些医院也会组织并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编辑宣传册等,像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就有《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在学校有人际关系困扰该怎么办》《如何应对网瘾问题》《非暴力沟通》等多种主题宣传册。在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团体走进校园,开展各种活动……但这就够了吗?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还能做什么?
观点讨论:面对青少年心理,我们提出10个话题
为了让更多疑问和话题有讨论的机会,我们首期提出10个话题,并在山西晚报记者采访的十多位家长以及精神卫生从业工作者、老师等人群中间进行了讨论,得出不同的正反观点。我们相信,讨论会带来更多的理性和多角度思考。
1.对于孩子心理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前养育吗?
正:我们应该能预料某一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比如平时设置一些小挫折,强大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反:意外总是发生在生活中,不要“没苦硬吃”。
2.认定孩子是和同学正常打闹还是出现霸凌现象,界限在哪里?
正:以孩子的感受为准,他/她在和同学相处中没有感到不适,就不涉及到霸凌。
反:霸凌都是从一点点小事发展而来的,小事不制止,发展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3.“心魔”是来自父母吗?在更卷更优秀之间,是父母的心理失衡吗?
正: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是想着让他/她平安健康长大就好,但伴随着他/她的成长,不是我对他/她的要求变多,是这个社会,所以不卷不行。
反:孩子其实没有想那么多,是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逼孩子,逼他/她比原来的自己更优秀。
4.不擅言辞、不是社牛的孩子,怎么和同学、老师相处?
正: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逼一逼,你怎么知道学不会和人相处呢?
反:我本身很内向,那我做好自己就好,不用一定要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吧?
5.你认同直接休学的休克性疗法吗?
正:“休学”不仅仅是休学,这也是通过时间来抚平心理问题的一种办法。
反:直接休学,难道不是在逃避现实吗?
6.“手机成瘾”,问题真的是出在手机吗?
正:手机是为人服务的,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看手机的时间,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力都是如此差,那以后遇到更多的问题又该如何?
反:孩子本身的自控力就很差,所以才需要家长来把控,家长把控好了,孩子养成习惯,自然不会成瘾。
7.亲子争执的根源在哪?
正:孩子和家长常常起争执,那一定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反: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她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是好事,家长要多包容。
8.原生家庭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吗?
正:必然的,比如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讨好型人格等。
反:不一定,原生家庭有影响,关键是自己该怎么去“自洽”,自身还是主要的。
9.家长的“玻璃心”该不该有?
正:有“玻璃心”的家长,只是对孩子比较细心,很正常。
反:“玻璃心”的家长,养不出胆大、敢创造的孩子。
10.孩子出现“早恋”,应该竭力阻止吗?
正:这个阶段人人都经历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就好。
反:尺度难把握,因为他们不懂后果,也承担不起后果,应该阻止。
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话题没有止境,这10个问题不过是抛砖引玉。我们将邀请更多的机构、心理和精神专家,参与讨论,并线上解答问题,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聚焦山西晚报“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踊跃参与讨论。
(文中的童童、小乐、小磊均为化名。)
山西晚报记者 张勇 张梦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