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她们是最美天使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她们是最美天使
李小霞在急诊室里照顾患者。
张琴(左)给实习医学生讲述扎针的注意事项。
你印象中的护士是怎样的?是为患者打针、输液、送药?还是为卧床的病患翻身擦身,避免压疮?是时刻监控着生命监护仪上的每个数据变化?还是24小时家人般的陪伴和守护?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提灯人”,倾听她们的讲述,向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致敬!
急诊护士有多忙 她曾5年没回家
李小霞是甘肃庆阳人,2017年从山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的急诊外科工作,这一呆,就是8个年头。在这里,她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瞬间,也经历了无数个没日没夜的忙碌日子。
“刚上班的时候,我们是不分急内、急外的。”李小霞说,但同样的感觉就是,一到节假日,患者就特别多。她的印象中,有一天急诊外科有近300人前来就医,“真的是忙得脚不着地。”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急诊外科接诊的老年患者就比较多。而作为急诊护士,她有时候还真的有点儿“怕”遇到这样的情况。
李小霞举了个例子:“一对老夫妻,看上去六七十岁了,他们的孩子出了车祸,送医时已经昏迷了,但老两口来的时候只拿着交警给的责任判定书,连交住院费的钱都没有。”好在医院了解情况后,紧急开通绿色通道,才收治入院。但在“怎么救”的时候,李小霞发现,因为两位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理解医生跟他们说的情况,最终,是神经外科的医生问“救不救”,老人说了“救”,患者才被送到了手术室。而挂号、取药这些“杂”事,因为老人听不懂、找不到,也都是她帮忙跑着去办的。“沟通不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患者的救治,这才是我们比较担心的。”李小霞说。
硬要说急诊有多忙,李小霞说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最直观的,就是按时吃饭对于急诊科的一线医护人员是一种奢侈。更多时候,他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在值班时,李小霞最怕听到病人家属撕心裂肺地喊“救命”,这意味着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抢救即将发生。她在这里见证过太多九死一生的瞬间:气管插管、心脏除颤、心肺复苏……在急诊科,这些电视里最常见的急救画面,却是这里最常规的操作,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生命搏动的一呼一息如此脆弱,让他们不敢慢下脚步。
“但是当一个生命即将逝去,又被你努力抢救回来,这种感受不是一般职业能体会得到的。”李小霞这样解释医护工作的成就感。她记得很清楚,前段时间,有个中年女性因为车祸外伤导致颈椎骨折,在被收治到急诊后,需要进一步的颈椎核磁检查,但就在检查途中,患者突然呼吸急促需要急救。立刻就有护士跪坐在急救床上对她进行胸外按压,患者家属则是一边推着床,一边往急救室跑。好在经过紧张的抢救,病人终于苏醒。“我觉得这种把人救回来的成就感,别说别的行业感受不到,在别的科室可能也感受不到,所以我说我喜欢急诊。”李小霞说。
来到急诊近7年,李小霞早就习惯这种没日没夜的忙碌,没有周末,更谈不上节假日。不间断轮转的值班,代替了更替的时序与节庆,让她的回家也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家比较远,以前坐火车再倒车,路上就要一天一夜,急诊的工作又这么忙,我回家,可能看一眼就要走。”李小霞说,就这样,参加工作的5年里,她一直都没有时间回家,直到2022年。“那是我们护士长专门帮我调了班,又休了探亲假,我这才有20多天的假,回家好好陪了陪妈妈。”说到这里,李小霞的脸上漾起了笑容,她说自己特别幸运能留在急诊,因为这里有着浓浓人情味。
自己孩子顾不上 她把实习生当“孩子”
当你身在襁褓,有人守护你平安成长,她的名字叫母亲;当你卧病在床,有人帮助你早日康复,她的名字叫护士。今年的5月12日既是国际护士节,又是母亲节,对既是母亲又是医护工作者的女同胞来说,这个日子就有了双重意义。
联系到张琴的时候,她刚刚走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大门。“今天不是我的班,但因为有个急救的患者,我不放心,所以送了孩子就到医院来看看。”她说。
张琴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的一名护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当“妈妈”这件事上,她是有点儿不称职的,“老大四年级了,中午、晚上都是小饭桌,很多时候都是晚上9点以后才能接。老二在6个月我上班以后,都是我公公在带。”
顾不上照顾孩子的张琴,在同事眼中,却是一个上班“打了鸡血”的人。“我们这个科室的机动性比较大,急诊、凌晨有事是经常的。”张琴说,“而且,比方说早上8点要交班,但顺利交接完病人的情况,可能就10点了。”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她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
“夜班的时候,是尤其要注意的,可能患者前一秒的情况还比较稳定,但就在低头一瞬间工夫,你就能听见‘滴’的那声,就需要抢救了。”这种情况,张琴自己就遇到过,所以在成为带教老师后,她也会特别提醒来实习的医学生们。“我的老师就告诉过我一个简单的理由,多年以后,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可能给我看病的,就是我带过的学生,只有现在把他们教好了,以后自己的安全才能有保障。”
张琴把这些到医院来实习的医学生们称作“孩子们”。去年一年,她总共带了约80个孩子。虽然每一批的孩子在心胸外科只待一个月,但她对这些孩子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记挂于心”。“有个姑娘想家了,说了一声就跑了,我得赶紧找。”“有人在外面租了房子,请假说不舒服,没吃早饭,我得过去看看吧。”“有的孩子有轻度抑郁症,那也要聊聊的。”……她就像个大家长一样,有着操不完的心。
“现在,虽然这些孩子都已经实习结束了,但我时不时就会收到他们的消息,比如说考上研究生了,找到工作了,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就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张琴说。当然,她的付出也被众人看在眼里,她在今年被评为医院的优秀带教老师,也是学生们信得过的老师。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