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餐可乐要收,奶茶配料分装要收,勾选餐食口味也要收……
打包费成“糊涂账”消费者吃“哑巴亏”
随餐可乐要收,奶茶配料分装要收,勾选餐食口味也要收……
打包费成“糊涂账”消费者吃“哑巴亏”
不想做饭了,点个外卖吧;不想出门了,点个外卖吧……外卖已经成为大家便捷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点外卖数量的激增化,作为附加品的外卖包装逐渐引起消费者的诟病,随餐可乐要收取包装费,奶茶配料分装要收取包装费,烧烤烤串每一串要收取包装费,勾选餐食口味也要收取包装费……最近不少消费者表示遭遇到外卖包装这一“隐形刺客”。
其实,关于层出不穷的外卖打包费收费问题,有的消费者早已吐槽过,但在刚打开平台界面时,并没有明确显示要收取打包费,而在结算页面才会出现,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往往忽视这笔费用,吃了哑巴亏。4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消费者直呼打包费离谱
“我就想问问,这打包费也太离谱了吧?”看着刚刚送到的外卖,消费者刘钰忍不住吐槽道。4月21日中午,她不想做饭,于是点了一份平时经常去吃的一份米线。她又按照自己平时的口味,加了煎蛋、卤鸡爪和卤豆腐串。没想到点餐下来,和自己平时去店里吃的价格不一样。再仔细一看,除了米线打包费1.5元以外,每加一份料,就要加0.5元的打包费,“多买了一瓶可乐,还加了0.5元打包费。”可等外卖到了,刘钰才发现,加的料都和米线放在一个打包盒里,而且打包盒和平时在店里打包的一样,但是店里打包只需要1元。“可乐就是超市瓶装的,这也需要打包费吗?虽然3块5不多,但是也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啊?”刘钰有点无奈,“以后都不想去这家店了。”
前两天,刚点了甜食的王女士表示,由于生病,她懒得出家门,选择点外卖,在这次消费中,王女士点了一盒巧克力泡芙、一个肉松小贝、4个黑芝麻雪胖子、一个芋泥雪胖子、4个网红奶黄雪胖子,最终费用花了175.5元,其中甜品的包装费达到26元,虽然有23.5元的外卖红包抵用,但拿到外卖以后发现,几乎都是普通蛋糕店本来就有的塑料包装,王女士吐槽说:“还吃什么外卖啊,打包费都快赶上一份甜品的价格了。”
有此疑惑的不止王女士一个人。微博平台一个网友吐槽,点个外卖必选品是口味,点麻辣香锅时,选择微辣居然要收取3元的打包费,难道这个口味不是自己的饭吗?为何还要单独包装?因为是必选品还不能避免也太不合理了吧。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看到,不少消费者投诉强制收取打包费问题,有投诉称“我在××外卖平台上购买了两份牛肉汤和两个烧饼,店家收取了我8元打包费”。不少网友吐槽称,“5个包子收5元打包费”“两个茶叶蛋需要2元打包费,只用塑料袋包装”“点了3个串,被收了6元打包费”“麻辣烫,每个菜加收0.5元打包费”等。
几毛钱的打包盒为啥“水涨船高”
打包盒的成本有多高?山西晚报记者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发现,外卖商家常用的可降解一次性环保外卖打包盒,可放在微波炉中加热的,300个卖142元,均价不到0.5元。如果拿货量大,还可以更便宜。可见,大部分商家外卖打包费高于餐盒自身成本。
记者走访发现,有外卖商家称,他们会在平台下放不少的满减优惠、折扣优惠等,而抢到的折扣优惠正好可以抵消一部分外卖费用,所以他们认为最终收取的餐费属于合理费用。
关于外卖打包费,不少商家“叫屈”,表示自己也没有办法。由于平台佣金、强制参加活动以及平台配送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他们不得不收取包装费来维持生计,因此选择将平台给的经营成本的压力过渡到消费者身上,同时,包装费是他们的无奈之举,是为了补贴损失做出的选择,不加包装费就加菜价,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经营烧烤外卖店的李老板坦言道,许多远超出成本价格的包装费就是为了盈利。“你以为那是包装价格,但它其实是商品价格的一部分,这些全部都是商家的套路而已。”比如,当消费者看到商品的第一时间时,额外的价格被隐藏了,原本值2元的东西,被拆成1元定价和1元包装费,给顾客造成产品低价的错觉,促进顾客选购和下单。顾客觉得自己占便宜了,其实却花了更多的钱。
别让打包费伤了消费者的心
有律师认为,外卖餐厅在提供外卖服务时收取打包费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当外卖餐厅默认打包费,且不允许消费者选择不使用的选项时,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律师建议,平台应当加强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管理,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发现违规行为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平台应当提供一个透明的交易环境,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比如在订单页面明确显示是否包含打包费,并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
包装费背后的水涨船高离不开“利益”二字,但是做生意讲究的是细水长流,行稳才能致远。如果只顾一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商家必须具备的“诚信”原则,只是想着从消费者身上减轻经营成本,做“一锤子”买卖,靠多收取包装费这样的小伎俩来回血,最终只能让消费者吃一堑长一智,再无“下次光临”。因此,商家一定要好好权衡其中利弊,重新审视利用包装赚钱的行为,莫让过度收取的包装费伤了消费者的心。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实习生 要芮芸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