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变身民俗展馆  旧物倾诉浓浓乡愁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40322_b065ab3b81d279a4031083274b3fea75.jpg

20240322_e17c5ad99fb78bcc44b3afdf9643432c.jpg

20240322_3302bfc24ad6d86dfc02b19dd6ce3375.jpg


  3月,漫步于忻州原平市平安西大街,一幢寻常的临街小院静立街旁,看似平淡无奇。然而,一旦踏入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古韵与乡愁的世界。
  小院的主人叫王吉怀,今年65岁,原平市西镇乡南阳村人,街坊们称他为“文化守护者”。5年时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将这座小院打造成原平市民俗记忆展览馆。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座展馆,与王吉怀及他的老物件一起传承文化、感悟乡愁。
  守住文脉
  收藏保留老物件
  原平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建于金代,明代大修的普济桥;宋、元时期的惠济寺;建于元大德三年,明、清两代重修的文庙;清代石牌坊等文化遗存,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照耀着原平的未来。
  一件件文物站在时光的深处,回眸后人为文脉传承做出的努力。王吉怀是这些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他和众多热爱原平文化的人们一道,为原平大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而积极作为。
  “在我看来,收藏保留一些老物件,不仅可以寄托乡愁,还能在形式上守护住原平文脉。”王吉怀笑着说,“我办这个展馆不收门票,大家可以过来喝喝茶、看看展,也算是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创造了条件。”
  在小院里,存有清代民国“山西王”阎锡山父亲坐过的一台由红木打造且保存完好的“轿车”,价值堪比现在的宝马汽车。四壁挂满民国时期的3000多面镜子,展览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走进展馆,面对镜子,过来人自然而然勾起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眷恋。王吉怀收藏的镜子,除一小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手工绘制的人物镜子外,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产品。这些具有红色文化背景的镜子,单论个体价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育后代、宣传形势的最佳体裁,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特殊教材。
  与镜子相映生辉的,是王吉怀精心收藏的62块清代匾额,均为名人真迹,其中包括袁世凯的亲笔大匾。这些牌匾是后人观赏书法、研究历史最宝贵的实物资料,无不闪现着极其亮丽的文明之光,无不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展览馆的后院内还有不少民间古老的房檐精美兽头和木雕构件,雕工精细、纹饰优美,代表了清代崞县、代县两地民间古建装饰的最高艺术水准,极具文物和收藏价值。
  你看,民国的3000多个陶瓷喜字罐在这里落户,保存之多,品相之好,十分罕见;你看,依托滹沱河两岸的农耕集群,这里展示的600余件各式传统农具,填补了此地农耕文化事业的一个空白;你看,66把过去称量药材的秤,土话叫等子的东西,在这里也有影子……
  这里还能找到原平市许多资深老干部出版的60本自传书籍。一名出了书的老干部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王吉怀曾有40余年的机关生活经历。他先是在原平县委当烧茶炉的临时工,后来被选配到原平县委大食堂,洗菜做饭。几年实干得到众人好评,被选举推荐当上领导的通讯员。其后,他会开车,又当了领导的司机。“吉怀是有心人,他读了我们写的这些书,认为很实用,是经验之谈,就把我们出的书籍收藏起来,并展示出去。使我们这些人将一辈子所经之事写成的心血之书,不至于成了废纸。”这位老干部说,“这些图书陈列在展厅,让众人阅读,我们十分欣慰。”
  搜集农耕品
  填补当地文化建设空白
  王吉怀热爱收藏,退休后他醉心收藏事业,于2016年7月4日成立了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下设山西云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来活跃原平文化。原平市民俗记忆展览馆就是这家公司运营的。
  云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不仅仅展示购销民俗品、承办文化展览、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还始终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民俗文化工作会,宣传人文景观,保护文物古迹,挖掘艺术精华。与此同时,注重选拔民间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组织机构,并开展“文化互动、联谊并进”活动,繁荣发展原平民俗文化事业。
  王吉怀热衷收藏农耕品。在他看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田野上劳作是农民的看家本领,而农耕器具则是农民不离不弃的忠实伙伴。
  依托滹沱河两岸的农耕集群,王吉怀的展览馆里大量搜集回收耕地、播种、除草、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劳保工具和民俗用品,并集中分类展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平在历史上见证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在这片土地上,传统农具的使用与演变,不仅反映了两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更在农耕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原平地区传统农具的研究与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特殊区域的历史与文化,更能够填补当地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空白。
  留住乡愁
  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
  走进原平市民俗记忆展览馆,浓浓的乡愁在每一个原平人心中荡漾。什么是乡愁?在王吉怀眼中,乡愁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它代表着大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和继承。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
  长期以来,王吉怀致力于民间“寻宝”“展宝”。一些熟悉他的人评价他,退而不休、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原平城市的“活历史”。王吉怀说,怀旧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注入了时代内容的重塑与升华。他把收集到的古老破烂旧物,一方面通过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古调神韵;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开发,活化利用。
  在王吉怀的引领下,原平市民俗记忆展览馆成为当地文化圈子的亮点。他总结收藏的三个层次。一是心生欢喜;二是可识别真假;三是悟得出精髓。“每一件藏品都有其文化精髓在里面,我不能只当保管员的角色,而是要让更多人理解藏品的文化内涵。”王吉怀说,虽说身边悟得出精髓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但展览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现如今,这座集收藏展示、德育教育、文博研究为一体的民俗记忆展览馆,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文博基地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为原平的文化繁荣、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问时光深几许,安然浅笑春风起。“如果今天,人们能在乡村街巷里看看匾额,照照镜子,眸眸老院,透过老物旧件,对中国历史渊源窥见一斑,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激发大家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和行动力,我也就知足了。”王吉怀笑着说。

山西晚报记者 郭小强 通讯员 郑志东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