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盲盒!孩子们迷新宠,家长们看不懂
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卡片盲盒已渗透各个领域,成为收割年轻人的“新项目”
卡片盲盒!孩子们迷新宠,家长们看不懂
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卡片盲盒已渗透各个领域,成为收割年轻人的“新项目”
“小时候,嘲笑表弟为了收集小浣熊卡买干脆面。没想到,现在的商家更狠,连干脆面都不给了,只卖卡,还是盲盒。”2月28日,80后林女士指着女儿收集的数千张卡片吐槽道。林女士反映的事情并非个例。2月28日、29日,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卡片盲盒已渗透到了追星、卡通IP等各个领域,成为收割年轻人的“新项目”。
数千张“小马宝莉”小卡震惊老母亲
林女士的小女儿小宝(化名)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日常学习生活中,小宝都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所以,林女士对小宝十分放心,孩子的压岁钱都由她自己掌管。前两天,林女士在收拾小宝的书柜时发现,小宝收集了数千张小马宝莉的卡片,这让她十分震惊。
2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在林女士家中看到,这数千张卡片被小宝整齐地摆放在卡册、卡盒等收纳工具中。山西晚报记者翻开其中一本卡册,印刷精美的卡片展现在面前。“这些都是黑贝卡,因为背面是黑色的,十分难抽。这些是CR卡、这些是SC卡。”小宝介绍,这些卡片最便宜的4毛钱一张,最贵的要1块多一张。为了抽到更为稀有的卡片,小宝每次都在附近的文具店以整盒为单位进行购买,每盒的价格在60元到120元不等。“这样可以提高抽到稀有卡的概率。”小宝的说法,让林女士有些哭笑不得。
小宝说,她一直喜欢小马宝莉的动画片。一次,在逛文具店的时候,发现了文具店居然有卖小马宝莉的卡片,并且卡片十分精美。于是,便入了收集卡片的“坑”,且一发不可收拾。林女士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些卡片有4000张左右,以最低价格计算,总花费也在2000元左右。
“不是不让她买,实在是买太多了,而且大多数卡片都是一样的。商家一直在出不同画面的卡片,孩子们为了追求新鲜,就会一直不停地购买。说是盲盒,和赌博有啥区别。”林女士十分担忧。
2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位于小店区的多家文具店、玩具店看到,各种卡通IP的卡片盲盒被摆放在店铺显要位置。盲盒上均标注有,8岁以下儿童需要在家长陪同下购买。
小卡鉴定有环节 刚入市价格最高
“入圈前觉得一张卡十几块钱,好贵呀。入圈后感觉,几次就可以抽出一张稀有款,它可太便宜了。”和小学生喜欢收集卡通卡片不同,初中女孩宝宝(化名)更喜欢收集自己偶像的小卡。用宝宝的话说,作为追星人的精神养料,小卡这类明星衍生周边可以说是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宝宝说,身边不少同学一个月花数百元在QQ音乐等平台抽卡。也有不少同学将自己抽到的稀有卡转卖给身边的同学。
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小卡作为明星衍生周边,也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最常见的专辑卡,就是购买专辑获得的随机小卡,不少买家在购买专辑时没有抽到好看的卡,在收卡的过程中又看到很多好看的卡,于是陷入集卡循环。更高阶的是专辑销售平台为刺激消费而推出的独家特典卡。演唱会周边卡片被称作“场周卡”,通常是几套不同的随机卡,出于“集全套”的心理,粉丝们便会持续购买直至集齐每个成员的小卡,但凑齐并不容易,于是便会将目光投向小卡买卖市场。其它类型的周边卡还有随爱豆衍生品出售的小卡。
除此之外,小卡的种类还包括d社卡、游戏卡、打歌卡、代言卡、签售卡等等。爱好收集小卡的粉丝们不乏年轻群体,不少爱豆提醒粉丝“小卡可以自印”,但相较于官卡的诱惑,自印卡无收藏价值,不仅价格较低,市场流通场景也更多是在随官卡附赠时作为小礼物。
官卡通常由娱乐公司自家工厂或是合作厂子限量打印,材质纹理都是统一的,但这也不妨碍热门卡面盗版在市场上随处流窜。饭圈自娱之余,不少卡贩子瞄上了小卡的流动价值,让假卡在市场流通。打光看纹理、抚摸卡面质感、对比卡面四角与官卡是否契合,都成为卡圈文化流行起来后买家鉴卡的重要环节。
小卡文化最初活跃于韩娱饭圈,一方面是其本身作为爱豆未公开自拍,通过官方发售,具有一定的稀缺与随机属性,再附以持卡者如“过家家”一般精心制作的卡套、卡框等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小卡的价格也变相与爱豆的人气挂钩,购买小卡也是在变相为爱豆打call。通常情况下,新卡刚入市的时候价格最高,后续会看情况逐渐降价。
直播拆卡竟成新生意
除了线下买卡,拆卡直播在视频平台也十分火爆。一张桌子、一个置物架、一把剪刀,再放个“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牌子,一个拆卡直播间便搭建完成。主播脸都不用露,只需要重复的话术,机械拆卡的动作,就能吸引数千人在线。有的直播间一晚上能卖几万,月入百万那都是轻轻松松的事儿。
直播间里抽的实体卡片,所包含的种类丰富多样,各种IP卡牌应有尽有,形象也是五花八门。有比较经典的动漫或者电影IP,比如《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海贼王》《哈利波特》等;还有近些年兴起的一些国漫,像是《狐妖小红娘》《斗罗大陆》《一人之下》等;当然,也有常见的球星卡、明星小卡……
2月29日,山西晚报记者在某直播平台输入拆卡直播关键词。随机打开其中一个直播间,一个操着娃娃音的女主播正在直播。“‘老婆们’,赶紧下单抽卡哦。”主播一边重复着这句话,一边拆卡。同时,不时与弹幕聊天。“我第一!”“下个礼拜榜一我预订了。”弹幕上,不时有人发出类似的弹幕。直播间里的玩法也特别简单,先在直播间下单排队。一般就是按盒来买,一盒10张,售价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每包能拆出什么卡来不知道,全凭运气。顾客下单之后,他们自己不拆,而是交给主播现场拆。一剪刀下去,三下五除二就拆完了,然后再换下一个。就这样一个让人有些蒙的直播间,在上午9点就有1.2万点赞。
年轻人为何痴迷于拆卡?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拆卡?在社交平台上,曾有人发出类似的帖子。有评论调侃道,收集小浣熊方便面“水浒卡”的那帮人长大后,又跑去买泡泡玛特盲盒。更有评论说,对于00后甚至10后来说,泡泡玛特盲盒太贵。于是,商家生产了更便宜的卡片盲盒。还笑称,卡片盲盒更适合“00后”宝宝的购买能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银燕认为,其实,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是如此,拆卡的意义不是说卡片本身值多少钱,而是它的收藏价值。卡牌的灵魂就在于里面的人物IP。像海贼王、奥特曼,每一个卡片人物都承载着大众的回忆,卡牌里面的人物就是玩家心里的光。所以,整个玩法逻辑就一目了然了。鉴于对卡片人物的情怀和其收藏价值,加上盲盒的拆卡模式,再加上人类都具有的收集癖好,就把整个玩法给盘活了。除此之外,这些卡片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那就是情绪。它的商业本质就是盲盒。虽然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快乐,让他们在拆卡时得到放松,产生某种共鸣。
山西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和初中生家长。对于这种游戏卡盲盒和明星小卡,家长们普遍感到无奈。“学校对学生购买游戏卡是禁止的,孩子们偷偷买。买到隐藏款和稀有款,又会拿到学校炫耀。”一位杨姓家长担忧地说。山西晚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并非真正喜欢或者为了产品的实用功能才购买卡片。而是因为,在他们身边,拥有隐藏款或者稀有款的同学,就拥有了在同龄人中的话语权。一个孩子想要被别人认可和喜欢的心理可能比成年人更强烈也更单纯。他们选择了一条最为轻松的捷径,就是拥有最稀有的游戏卡片,并用其来交换友谊,交换话语权。
“如果只是图个乐子,偶尔玩一玩其实也没啥。但如果大量购买,或者这种抽卡游戏有了直播作载体,就逐渐变味了。为了当‘榜一大哥’,在娃娃音主播天天‘复读机’般的呼唤声中,年轻人买了一盒,想买两盒,两盒不行,再试试三盒……越来越管不住自己这双手。这不就等于变相‘赌博’吗?”太原市民金先生的说法,代表了很多成年人的担忧。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