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有色有声“双减”落地有声
“课外”有色有声“双减”落地有声
编前语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如何把“双减”要求变成扎扎实实的校园行动,山西晚报记者在多市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开拓思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以特色教育赋能“双减”,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大同
精心打造素质教育“第二阵地”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同市各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双减”课后服务新形式,精心打造素质教育“第二阵地”,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搭建新平台力求学生多元发展
“双减”之后,课后服务成为素质教育“新阵地”。大同市各校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新模式,现已打造出一条课内作业+文体艺术+综合实践”的课后服务路径,精心安排德育课程、阳光体育、校本课程、美文阅读、劳动教育、作业辅导、艺术修养7大类22个项目的课后服务内容,均衡分配、高效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力求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爸爸,这周我又画了一幅画,你看看。”1月5日晚上,平城区45校四年级学生王子豪和正在太原出差的爸爸视频聊天,分享在学校一周的收获。得益于课后服务的开展,虽然经常去外地出差,子豪的爸爸也不太担心孩子的作业辅导,更惊喜的是,孩子在课余时间还学会了画画、下象棋、吟诵古诗词。
大同市各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充分感受到课后服务带来的变化。“‘双减’之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积极落实课后服务,切实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平城区45校校长李建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校为学生提供了科普、航模、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各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个性化需求,使孩子们的特长得以发展。”
在大同一中南校教科处主任冀岫看来,真正的教育滋养人生全过程,课后服务也需不断落实全面育人理念。“为此,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以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构建、开发和实施为两大载体,打造出‘课后辅导+多样社团+阅读提升+学团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样态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舞台。”
作业巧设计走“新”更走“心”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学校特色作业建设,深化作业管理改革,大同市各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不断探索研究,精心设计了有维度、有梯度的特色作业,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
“妈妈,你看我的南瓜手工好看吗?这个是我们劳动课的作业。”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文博放学回家后兴奋地跟妈妈说。这是该校尝试作业改革的新样态。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从‘研、说、观、评、改’五步出发进行作业优化设计。”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雷平介绍说,“我校设置了各学科特色实践、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有质量、有创新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树叶和剪纸拼接而成的创意画、用包装盒剪贴而成的各种模型……日前,记者走进平城区45校,各类创意十足的手工作品引人注目,而这些精巧的设计其实是学生的作业。
作业是日常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大同市各校各学科教研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假期创意作业,作业内容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各学科特点。
课堂更高效跑出“双减”加速度
2023年12月28日,在平城区18校凯德校区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身上的“四把尺”,即一拃、一庹、一步和一脚长,引导孩子们对身边物品的长度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中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从一年级开始,我校数学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该校副校长宋聪玲说,“老师们以校本课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如在户外体验1000米,进超市感受升和毫升,逐步引导孩子们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二年级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三年级学生绕着操场跑步,探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的不同;四年级孩子们通过制作“幸运大转盘”,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的数学知识……“双减”背景下,大同市各校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吃得饱”的同时“有营养”“更高效”。
这个学期,平城区14校教师李宏伟发现,她的课更受学生欢迎了,这得益于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将音频、视频、微课、互动式课堂等课程方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实际,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再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参与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平城区47校,语文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景素材,设计学习任务,课堂充盈灵动;数学组立足学生思维起点,整体构建教学环节,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科学组教师立足儿童视角,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在探索“有意义”的同时,兼顾课堂“有意思”;道德与法治组教师充分研读相关教育类书籍,寻找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大同一中南校,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以班级为单位,用舞台演出展示的方式将课文“演”出来。演出前,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音乐剧的特点设计一个完整的独幕剧,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台词、场记等内容,不断揣摩人物心理、性格、语言特点,反复讨论所扮演角色的语气、动作、细节,有趣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田雁
阳泉
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花样繁多丰富有趣
美术活动室、书法室、心理活动室、舞蹈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生态环保教育室……在阳泉矿区最大的小学——红岭湾小学,单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功能室就有十多个,这是红岭湾小学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提升办学质量推出的众多举措之一。不仅是红岭湾小学,阳泉其他学校也与时俱进,拿出不同的举措,让“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持续巩固‘双减’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阳泉市教育局宣传科科长刘国栋说。
落实“双减”“减”出多彩校园
包饺子、玩烘焙、看皮影戏、做手工编织、唱大戏……这些都是阳泉各大学校践行“双减”政策推出的一些小课堂。
在红岭湾小学,每天下午4时第二节课后,学校推出了半个小时的“幸福读写”和“阳光体育”课程。从下午4时40分至下午6时,安排了课业辅导和社团活动,学生当天的作业在学校由老师当面指导完成。此外,从周一到周五有不同的社团活动,一方面,学校外聘了跆拳道、街舞、戏曲等老师,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组织老师轮番上阵,加强社团服务,教授与学科相关的衍生知识。
“我们让社团不重样,就是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动脑,尽量丰富孩子们的认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红岭湾小学校长董赪芳说,落实“双减”政策,要减负不减质,必须做好课堂改革,提质增效。
红岭湾小学还专门以班为单位组织了家长会,让家长们真正了解和领会国家政策精神,能够配合和支持学校的课堂改革。与此同时,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真正落实新课标。
无独有偶。阳泉矿区刘家垴小学秉承“给学生以美好的童年,给人生以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通过打造“多彩”课后服务,为学生成长引航。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刘家垴小学的同学们或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或跟着体育老师在操场游戏、进行体能训练,或跟着音乐老师在“桌舞”“口风琴”“手指琴”“竖笛”中感受音乐魅力,或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或静心书法……
阳泉市郊区第十中学校,科技社团的孩子们在“双减”背景下“玩”出了新花样。孩子们组建的“玩吧”社团,寓教于乐,通过做实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培养了思维,又锻炼了综合能力。
阳泉郊区的巨兴小学,将教师分为“新手型、新秀型、骨干型、研究型”四个段型,分层提出培养目标和实操内容。“双减”落实以来,学校组织了“德艺双馨青蓝共辉”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了“新手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组织了“研磨、成长、展风采”教师专业提升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校内校外齐发力 让孩子快乐成长
2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参与教师1.07万人,惠及近10.3万名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100%压减,36家非学科类等其他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营,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阳泉在“双减”政策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矿区共有中小学校25所。记者走访发现,区里每一所小学都极具教学特色,常态教育与特色活动相互推进,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常规课程的同时,收获别样的成长快乐。
近年来,阳泉矿区在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致力于打造“教育强区”。
阳泉市教育局制定了《阳泉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方案》《阳泉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还印发了《阳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保障课后服务时间。阳泉矿区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基地等场馆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社会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形式;阳泉郊区确立了“5235”课后服务工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平定县采取“作业辅导+社团活动”的方式,组建514个活动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盂县组织召开课后服务工作现场观摩会,促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水平提升。基础教育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生对校内减负提质工作满意度为94.42%,家长满意度为94.73%。
红岭湾小学的微信公众号叫“红岭麦田”。“麦田,从绿意蓬勃、努力向上生长的麦苗,到麦浪翻滚的丰收景象,预示着播种希望,收获成功。教育亦如此,学校如一片麦田,教育人即麦田的守望者,守护孩子的天真纯洁,教学相长,永葆童心,此乃教育之真境界。”红岭湾小学校长董赪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学校持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与精神家园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景。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