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响堂山石窟一批精美造像流落海外

借助3D打印 太原理工大学帮文物“回家”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31207_9b50a82e442b2e34a867963b6245db0b.jpg

数字复原的响堂山石窟刻经洞。 图片来源邯郸新闻网


  近日,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百余年前流失海外的造像和造像残件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重聚,向世人再现响堂山石窟艺术的千年之美。山西晚报记者获悉,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数字化团队积极参与响堂山石窟文物修复工作,利用数字科技技术还原响堂山石窟的原貌。他们的这项工作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分南北两处,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走动均能发出铿锵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其开凿于北齐年间,距今已1400多年,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1961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起入选。响堂山石窟造像风格承上启下,代表了中国6世纪雕刻艺术的精华,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宝库。19世纪末20世纪初,响堂山石窟一批相当珍贵的精美造像流落海外,导致部分石窟残缺不全。
  从2017年开始,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与太原理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开启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工作,对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并进行虚拟复原和数字化展示。2020年年底,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邯郸市峰峰矿区文旅局5家单位达成响堂山石窟考古合作协议。目前,太原理工大学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对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并进行了虚拟复原和数字化展示,成功复原了多件流失海外的响堂山石窟造像。
  山西晚报记者从响堂山石窟研究院了解到,响堂山石窟研究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项目,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把流失海外的响堂山造像进行数据化收集,之后进行3D打印。目前,已完成6尊佛教造像打印。此次文物保护修复,在佛教造像本身形制上,尤其在后期的色彩还原上,项目组都做了开拓性研究,无论是色彩、造型,还是还原率,基本达到98%,非常逼真,多名学者为这次的3D打印成果感到惊叹。此举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把收集到的数据,和响堂山在地文物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技术,进行虚拟复原,再现响堂山石窟被毁坏前的一个面貌。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除成功复原多件石窟造像外,在该校参与下,响堂山石窟研究院还建立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使那些历尽沧桑的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还原,再现其辉煌原貌。这项工作获得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认可,认为太原理工大艺术学院响堂山石窟文物修复项目组师生在文物保护中,展现了出色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调整组建于2013年,前身可追溯至原山西轻院1964年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国内较早开办设计类专业的院系之一。此次文物“回家”的路并不容易,响堂山石窟的空间结构非常复杂,造像经常受到遮挡,因此扫描只能涵盖部分表面,难以获取完整数据。为解决这一难题,师生们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点云处理,通过多个站点的扫描,获取石窟表面的完整点云、三角网面,再加上复杂的后期处理,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这些数字化的石窟模型,不仅为响堂山石窟的考古报告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那些流落异乡的文物回归故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