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传统古村落——和顺县许村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村庄成功“出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31107_cdc2166301f279fa3a96bb60354fc84e.jpg

20231107_902c1def548fb0dedc0506eb11c465c5.jpg


  深秋时节,走进和顺县松烟镇许村,松林蔽日,古风古韵的明清街道、精致新颖的农家院落、如诗如画的村容村貌……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近年来,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传统古村落,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促进乡村与艺术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多元发展,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逐渐打造出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许村样本”。
  资源“打底”艺术盘活乡村
  矿产资源缺乏,人均只有一亩多地,和散落在太行山中数不清的村庄相比,许村似乎没什么两样,“贫困”曾一度成为这里的标签。
  “但我们村有一个特点是其他村不具备的,它是一座古村落。”村党支部书记陆志鹏介绍,许村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代,明清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晋冀两省的贸易中心,在抗战时期又成为386旅老二团、晋冀豫边区政府高等法院和区政府长期驻扎之地。
  坐拥太行绿水青山,守着古老的历史遗迹,如何从闭塞的环境中突围,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许村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生动实践。
  2006年,时任和顺县政协主席的范乃文不甘家乡没落,带领村民做起了生态旅游项目;次年,当代著名艺术家渠岩受邀来到许村,当即就被这个集明清、民国、人民公社时期建筑于一体的古村落所触动。二人一拍即合,数次交流探讨,古村与艺术碰撞出火花,一个以“艺术修复乡村、艺术复兴乡村”为主题的“许村计划”应运而生。
  2011年,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成立,与此同时,艺术乡建也拉开帷幕。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后的建筑充分保留了原始的外观结构,同时在内部设计上注入了现代化功能,使古老与现代有机融合,传统与前卫交相辉映,村子的自身特色得到极大显现。
  数年来,四届“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在许村成功举办,吸引了近百名国内外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这个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内涵的传统古村落,逐渐散发出艺术的绚烂色彩,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眼球。
  环境“增色”产业多元发展
  艺术的加入,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些年,许村先后投资新建了党建公园、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池、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对全村路面、墙面、广场、古建、线路等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改造美化,改造后的明清街、乡村美术馆、农耕博物馆、红色记忆馆、知青纪念馆、文化长廊等场所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一条高品质乡村旅游线路逐渐形成。
  建设36个原生态乡村民宿,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大绿化美化程度,全方位改善人居环境,许村农家乐的接待服务水平持续上升。目前,全村可一次性接待500人住宿、就餐,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受到了省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
  “政府免费提供餐具、桌椅、空调等,还有培训服务,好的时候,一年收入七八万,差点儿的也有两三万,比种地强多了。”村民乔彦珍说,现在他的家里窗明几净,除了能吃饭,还能接待七八人住宿。
  “光发展农家乐不行,还得培育其他产业。”陆志鹏说,除农家乐外,许村还培育了一批高效农业项目,樱桃采摘园近50亩,香菇大棚20座,玉露香梨示范园83亩,新建农产品加工厂1处。晋中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在许村正式运行,可全程接待国内外高等院校学生以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采风写生。
  许村,这个以往贫瘠的小山村,如今已经率先发展成全县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旅游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文化“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漫步明清街上,能见到许多由村民自己打理的艺术品小店,店里销售的全是村民们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树根、树桩、废旧农具等打造成的“乡土艺术品”。
  “大家的生活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艺术浸润,变得‘洋气’起来,以前做雕刻的、铁艺的、手工刺绣的纷纷重出江湖,在自己动手致富的同时,也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重焕光彩。”范乃文认为,艺术带给许村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更多的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随着创建全国文明村品牌的打响,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投入到文明村的巩固工作中来,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开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农家书屋;以农村院墙为载体,绘制多彩“文化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主阵地;建立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一约四会”……在乡村文化的激荡下,村民的面貌焕然一新,邻里乡情变得更加浓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愈发充足。
  如今,勇于探索的许村人,以艺术为媒、以产业为基、以文化铸魂,正在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吕斌华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