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名优秀学子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记者走近聆听背后故事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我省多名优秀学子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记者走近聆听背后故事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经学校推荐、省级初评、全国评审等环节,确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奖学金获得者1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1850名。其中,山西省高校有48位优秀学子入围。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每年一届,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密切关注,掀起了“校校皆有、人人可为自强之星”的热潮。
那么,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这项荣誉的都是怎样的学生?他们又是如何努力拼搏,获得这项国家级荣誉的呢?9月1日起,山西晚报记者分别到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及山西农业大学,采访了获得2022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的孙健、张超、魏诗坤,听他们讲述获奖背后的故事。
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孙健
遇到困难勇于突破 才能一步一步迈上成功的阶梯
孙健,来自山东省济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几代人一直以种地为生,目前是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的研三学生,研究方向为粉尘治理。
3年来,孙健在胡胜勇教授的指导和同门的帮助下,研发的离心式轮壳同心旋流除尘净化器,不仅成功解决地下工人的安全问题,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星系”级作品、第八届“创青春”山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山西省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10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采访中,孙健表示,之所以会选择粉尘治理,源于一次煤矿井下实习的经历。
“当我深入到地下掘进工作面的时候,我完全被井下的工作环境震惊到了,整条巷道漂浮着粉尘,能见度极低,巷道流动的粉尘吹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井下工人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患上不可治愈的尘肺病,而且高浓度粉尘还会影响视线,增加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孙健说。
于是,确定保研之后,孙健本着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初心开展粉尘治理方向研究。
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因为井下掘进空间的特殊性及现有除尘装备的不足,导致粉尘治理的项目进展并不顺利。
“因为井下的断面小,受限于尺寸要求,导致除尘器的一个重要参数‘风量’一直未达到理想的数值,因此初代除尘设备在下井之后,除尘效果并不如所愿,简单来说,就是原本有100斤的粉尘,实际上只能吸进净化6070斤,这是远远不够的。”孙健说。
然而,孙健并没有气馁,开始对设备内部结构进行不断优化,最终,经过一次次实验和改进,研发出了离心式轮壳同心旋流除尘净化器。而这款设备不仅集抽尘、净尘、脱水三效合一,还具有体积小、免维护、除尘效率高、脱水效果好等优点。
“虽然整个研发过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当看到我们研发的设备解决了地下掘进工作面长期以来的粉尘污染问题,当我听到井下工人一致好评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孙健说。
同时,孙健在研发设备之余也未落下研究生的学习课程,研究生期间加权成绩(以每个科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权重来计算的大学成绩)排名专业前7%,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项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荣获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和校级“优秀研究生”。
“成功没有捷径,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勇于突破,才能一步一步迈上成功的阶梯!”孙健说。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张超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与担当
张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一年级研究生。
最近,是张超作为研究生新生再次回到母校报到的日子。
在9月1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的当天,张超作为专业型硕士规培生(医学本科毕业后必须接受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到山医大一院儿科新生儿科,正式开启自己临床实践的第一天。因此,能采访到张超并不容易。
“早上8点正式入科,今天是我第一次上手(临床实践),第一天很忙碌,遇上了一对32周的双胞胎早产儿,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我触摸到了这两个小朋友的皮肤,为他们测了黄疸,并记录一天内进奶、体重、排便等数据,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新生儿幼小生命的脆弱。看到他们,突然感觉自己压力很大,原因是觉得自己未来的责任更重了!”9月1日18时,工作结束后的张超,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了自己一整天的实践经历与体会,同时张超表示,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与担当。
眼前的张超,举止斯文,谈吐条理,性格温润沉稳。而正是这样的张超,在保送研究生之前,已发表2篇学术论文、申报多项专利;获评2022年全国双创周山西省十大创新创业人物;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双创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多个奖项。
张超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初入大学时,他便加入到山西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协会,并担任部长一职。在各类优秀双创项目耳濡目染之下,张超先后参与了多项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2021年,我遇到了一群同样对医学科研充满热情的伙伴,随后便组建起了第一个科研小团队。”张超说。
团队自2021年开始,先后通过临床实践调研与指导老师的帮助,发现经桡动脉行穿刺术后压迫止血引发桡动脉闭塞并发症的临床问题,随后对临床数据收集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张超撰写了第一篇科研论文,并申请获批了多项专利。
此后张超又加入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何生教授团队,在干细胞领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此期间,张超不仅掌握了干细胞领域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还收获了丰富的成果转化经验。
现在张超师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阴怀清教授门下,深入研究新生儿领域疾病与难题。
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张超表示既是惊喜也是鼓励。“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个奖项。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幸运地遇到了好的导师,也幸运地参加了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项目。我的每一份奖励,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接下来,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争做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大学生。”张超说。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魏诗坤
将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让大学生活不留遗憾
魏诗坤,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性地提出把全生物降解技术运用在菌棒包膜上,让菌棒实现可持续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该项目在第八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荣获省赛银奖。
9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初见魏诗坤,她身材高挑、亭亭玉立,笑起来爽朗可爱,给人一种邻家小妹妹的感觉。而事实上,魏诗坤是一位认真、负责,热爱一切新鲜事物,喜欢钻研的女孩。在采访中,她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便是“大学四年很短暂,若喜欢便去做,要做就得做到极致,不能让自己留遗憾!”
魏诗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1年,刚上大二的魏诗坤,因为听了一场讲座,没有相关经验的她便产生了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想法。“在一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分享会上,一位学姐提到一个细节,万荣的香菇生产规模很大,是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但是有个问题十分棘手,就是香菇菌棒出菇后其外层保水膜跟内部菌糠紧紧粘连,虽然菌糠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但是塑料膜无法有效去除,影响了对菌糠的利用。”
于是,针对如何解决废弃香菇菌棒塑料保水膜的问题,魏诗坤立刻有了兴趣,并迅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了头脑风暴,在大家沉浸在如何更好地将塑料膜进行分离的时候,魏诗坤却突发奇想反其道而行之,瞬间让大家有了更好的创新思路。
“为什么要分离?难道不能想别的办法吗?不用塑料膜不可以吗?之前我听说学院姚建民老师是做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既然地膜可以用全生物降解材料,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全生物降解材料用在香菇生产上?”于是,有了这个想法,魏诗坤开始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虽然有了方向和目标,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魏诗坤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因为自己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香菇生产,以及全生物降解材料的相关专业,因此项目团队在研发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但是这样的困难却根本难不倒魏诗坤。
“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我可以学,所以我从香菇菌棒的概念开始学起,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经常一下课,我就会钻进图书馆或资料室,相关的书籍我都挨个学!”魏诗坤说。
于是,魏诗坤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自学,并多次向相关专业的同学和老师请教,如今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相关技术,在她的努力下,废弃菌棒包膜污染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发展。与此同时,魏诗坤还成功申报了《一种地膜吹膜机》《一种全生物降解包膜菌棒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两项国家级专利。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