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往常的发射平台“先拆后安”,此次要求在别处先整体安装好后再运过来
挑战新任务 航天清华人在戈壁完美交卷
不同于往常的发射平台“先拆后安”,此次要求在别处先整体安装好后再运过来
挑战新任务 航天清华人在戈壁完美交卷
7月30日,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长二/长四系列火箭发射平台安装工作的山西航天清华装备公司的最后一名职工李玉祥回到长治家中。
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李玉祥仍然激动不已,感受颇深。在基地期间,公司的13名同志共同高质量完成装配工作,而且现场观摩了一场真实的航天火箭发射。作为中国航天人,他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不朽的东风航天城
7月9日,大漠戈壁深处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更新发射平台安装工作的13名山西航天清华装备公司职工近距离感受了一次真实的航天火箭发射。现场欢呼雀跃、激动人心,连日来的劳累被这一高光时刻冲刷得无影无踪。
在安装队员中,有3名60后,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00后,作为从事航天地面设备制造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房内默默生产,大部分的安装是在发射前期无声进行,很少有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机会,实景见证火箭起飞这一辉煌的瞬间。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它的艰辛历程是共和国史册中风云激荡、恢宏豪迈、振奋人心的辉煌乐章,它记载着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的全景,镌刻着大漠航天将士英勇顽强的壮观奋斗史,彰显着从亘古荒漠到戈壁绿洲的变迁过程和一代代航天勇士秉持“党的需要大于一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价值理念,任务再重压不倒,困难再大挡不住,环境再苦摧不垮,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个非凡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壮国威、振民心的壮举。
从国家的第一枚仿制型型号东风一号始,清华装备公司研制的地面制造设备就紧紧地与国家的航天发射联系在一起,与东风航天城发射场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伫立在辽阔戈壁上的一座座发射平台,见证了一次次奔赴天宇的火箭腾飞,与创造民族传奇的那些航天英雄一起,在共和国的版图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平台第一次整体移装
清华装备公司这次承担的工作是安装新的长二/长四系列火箭发射平台,拆解已经服役到期的旧发射台。按照以往的做法,是在火箭发射任务完成后,安装试验队进场先清理现场、拆卸旧台,再测试调平逐步安装新的发射平台。
这次的任务不同,要求的是在发射工位之外先提前整体安装、整体测试好新平台,然后等发射工位发射任务结束后,立即将整体安装、整体调试好的发射平台,用平板运输车转运至发射工位,再进行拆卸旧平台、吊装新平台。总装为一体的新发射平台重量差不多30吨。这样的交装方式,无形之中,劳动工作量、运转复杂程度、安全风险系数显著增加。
航天事业一直是一份充满挑战的事业。进入新时期,航天高密度发射任务的要求必须是缩短发射周期,节省每个环节时间。创新安装方式,为有效发射争取更多的时间也成为航天地面设备职工的不二选择。
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关平台任务要求后,清华装备公司项目组根据相关情况,及时调整试验队组成人员名单和装配情况,随时听从召唤。
6月23日早6时,试验队一行13人从长治出发踏上远赴酒泉的行程。第三日15时,经过1800多公里的长途奔赴,终于抵达大漠戈壁深处的卫星发射中心。来不及抹去旅途的劳累和汗水,试验队员马上按照基地的要求,在远离发射工位外的一处维修站点卸货。一直到当日22时左右,全部的设备工件及附件才卸装完成,队员们回到酒店已经是23时。
6月26日起,试验队全力投入到临时场地发射平台的组装调试工作中。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沙漠戈壁,长年干旱少雨,连日最高气温都在37℃以上,暴露在阳光下的平台钢板组件更是被晒得烫手。队员们说,一起床嘴唇就发干,一干活全身就冒汗,一上午三四个小时仅矿泉水就要喝两三瓶,可是去厕所就是没有小便。
大西北紫外线特别强,骄阳照在身上刺疼刺疼,组装现场又在户外,不像平时在公司内的厂房。进度节点急,试验队安排的工作时间是8时30分至12时,稍作休息后15时30分继续上班,当天任务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下班。戈壁日落时间很晚,一直到21时许,天才会全暗。有时22时以后下班,回宾馆的路面还热气熥人。异地安装,人生地不熟,难免存在许多不便。队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门就是一家人,我们之间不分工种,共同上手,共同完成”,这是每个安装队员的口头禅。
7月7日,平台在维修站内初装完成,并组织设计、用户方共同完成了总装调试。7月8日,在基地用户的有力配合下,平台整体吊装试运输,长二/长四系列火箭发射平台完美地吊落在大型平板运输车上,并缓慢地移出维修站大门,经过近2公里的运输,吊放在一库区院内。7月9日有火箭发射任务,当日早7时,大家又一起努力,重新将平台吊落在平板运输车上,在多方护佑下,经过近7公里的行程,将产品及车辆安全送达发射场区停放待命。
7月9日19时,旧长二/长四火箭发射平台准时发射长二丙运载火箭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半小时后,大家将新的发射平台整体转运至发射工位,并在21时左右,将装好的新平台吊放在塔架一侧,做好第二天拆旧换新的一切准备工作。
7月10日早8时,全体安装队员又准时出现在发射工位。拆除旧发射台烧蚀后的地脚螺钉,手动方向机移出平台最佳吊装点,配合80吨汽车吊,吊离旧发射平台;绑牢新发射平台,小心翼翼将其平稳、准确地落座在发射工位的四处支撑点上,锁紧新的地脚螺钉。直到此时,所有试验队员及协作各方的代表才舒了一口气。
在航天科技集团内外、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更新火箭发射平台、异位装配、整体运输、整体吊装的突破,为适应新时期航天发展要求、火箭高密度发射争取了更多的可利用时间。
7月11日一早,大家又来到工作现场,做一些撤场前的准备工作。这一天,围绕着发射塔架周边,东风航天城下了差不多一个白天的雨。附近居民讲,当地一年只下一场雨,而且不会超过半小时,这一个难得的下雨日被大家赶上了。
清华人的戈壁奉献
东风航天城和发射场区的十字路口,有一个高达数十米的四角形铁塔,基地命名为“攀登”纪念塔。这是由清华装备公司1999年6月设计制造,献给当时正在建设中的载人航天发射新场区的礼品。塔身主体分为三层,底部为球面,寓意地球,中间圆球寓意卫星在太空飞行,顶部塔尖直指苍穹,寓意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新高度,走向宇宙深空。
偌大的发射场区,庄严肃穆。两侧巍峨的发射塔架遥相呼应。蓝白相间的架体下默默蹲守着火箭腾飞的“基石”,一侧是清华装备公司1997年交装完成的载人航天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一侧是刚刚安装就位的崭新的长征二号/长征四号发射平台。发射平台悄无声息,用自己的朴实无华、担当作为镌刻进中国航天的一步步传承之中。
清华装备公司这次安装试验队的领队是生产运营部年轻的计划员兼调度员孟庆宇。1989年出生的孟庆宇,201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专业,进入清华装备公司先后从事工艺技术、产品外协、生产运营等管理工作。作为领队一把手,孟庆宇要独立协调多方关系,独立处理许多问题,沉重的压力在其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好在任务圆满完成,他心中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他说,这次任务完成让自己成长了许多,熟悉了产品、熟悉了如何管理这支团队,也吸取了许多教训与不足,以后再承担类似的工作会更有信心。
副领队是三车间调度员申范文。1973年出生的他1991年参加工作,10年铇工、10年钳工、11年生产调度的工作经历,让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装配问题。这一次外出安装是申范文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其间,他与队员一起劳动,不分彼此,看见什么就做什么,体现了一个老同志的担当与作为。产品准备交装的现场,申范文感叹地说,外出工作干活,会钳工、会焊接、会电工,只有当一个多面手,别人才会高看你一眼。
1987年出生的清华装备公司三车间308组副组长李玉祥,是这次安装试验队的“灵魂”。2011年毕业后进入公司,一直从事钳工工作。十多年来,李玉祥无数次地往返于四大卫星发射中心,近两年每年的出差天数竟高达300多天。这次公司组建外出安装试验队,无论是年龄、技术、经历,还是个人在外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李玉祥都堪当重任。每日里忙前忙后、跑上跑下,李玉祥说,20天的时间里,他每晚做梦都是在干活。这次在酒泉工作,每次吊装、移位,处理紧急情况,安排布置生产,李玉祥都冲在第一线。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殷小虎
1.胜利安装后,此次赴酒泉的13名山西航天清华装备公司职工合影。
2.平台初装完成。
3.烈日下,清华人认真工作着。
殷小虎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