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解密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国际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当地时间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后排左一)准备从机场驱车前往达拉斯。 据南方都市报

希尔曾扑上车辆后座保护肯尼迪夫人。据南方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网站18日公布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说,根据总统特朗普指示,解密文件包括“此前保密的所有记录”。
  特朗普1月23日签署行政令,要求相关部门解密肯尼迪遇刺案的全部剩余档案。他3月17日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对媒体表示,将于18日公布与此相关的8万页未删节文件。
  致力于推动肯尼迪遇刺案档案公开的玛丽·费雷尔基金会副主席杰斐逊·莫利在社交媒体上说,公开档案是“令人鼓舞的开始”,但这批新公开的档案没有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最新发现的文件。
  据美国媒体报道,有关肯尼迪遇刺案,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收藏了超过600万页记录、图片、视频和音频,其中大部分此前已经公开。
  相关 肯尼迪遇刺案特工回忆:曾以身挡子弹,阴谋论多年未绝
  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当选总统肯尼迪遇刺60多年后,当地时间2025年2月21日,曾在枪声响起时扑上车辆后座、以身保护已中枪的肯尼迪及其夫人的特勤局特工克林特·希尔,在经历多年抑郁后去世,终年93岁。遇刺事件的阴霾数十年来在他心上横亘,希尔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
  “这都是肯尼迪遇刺事件的余波”,希尔曾在后来出版的书籍中回忆道,“之后我在家中陷入了极度抑郁的状态。每天靠两包香烟和一瓶苏格兰威士忌度日。我就是靠这个才能睡着的。”数十年来,该案始终谜团难解,各类阴谋论丛生,民众要求公开案件记录的呼声也从未停止。
  现场始末
  1975年,时年43岁的希尔从特勤局退休。同年,希尔出现在一档媒体节目中,在肯尼迪遇刺12年后首次公开谈论此事。此前,他仅在1964年接受过沃伦委员会(即由肯尼迪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成立的事件调查委员会)的采访。
  记者注意到,在节目中,主持人称赞“希尔是拯救时任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生命的英雄”。但希尔说,“如果我能更快上车,如果我换个方向,也许就能成功阻止枪击中(肯尼迪)。这是我的错”。
  当地时间1963年11月22日,为给即将到来的1964年总统大选造势,肯尼迪及其夫人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机场落地,随后坐上定制的敞篷车后座,与时任得州州长康纳利及其夫人一起出发。据当时的报道估计,前往目的地的路线长约16公里,沿途有20万民众排队等待。
  “突然,我听到右肩上传来一声爆炸性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我本能地转向喧嚣,目光越过总统车的后座。我看到肯尼迪总统双手举到喉咙上,突然地向左倒下。天啊。有人在向总统开枪。”在其后来出版的书籍《十一月的五天》中,希尔回忆道。
  希尔从其乘坐的车辆跳下来,向总统车跑去。汽车仍在继续向前行驶,就在希尔即将够到车辆后部时,又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了目标,刺穿了肯尼迪总统的后脑勺。在同一瞬间,一股血液和着脑浆和骨头碎片喷出,洒在肯尼迪夫人身上,穿过车辆后备箱,落在我身上。”
  希尔随后设法爬上了车辆后备箱的位置,并将浑身鲜血、眼中充满恐惧、同时试图向车后爬出的肯尼迪夫人推回后座。希尔向司机大吼,要求前往医院。他在书中描述道,当汽车加速时,他将自己“楔”在后座上,试图用身体挡在肯尼迪及其夫人的上方和后面,以保护他们免受可能还会到来的任何枪击。
  受惊的肯尼迪夫人“盯着丈夫,他头上的鲜血流到她腿上”。希尔觉得,“时间停止了。在我们到达医院之前,感觉就像是永恒。实际上,距离在迪利广场的枪声响起只有四分钟。”
  当日13时,肯尼迪被宣告死亡。
  “阴谋论”重重
  在肯尼迪被宣告死亡后的一小时里,追捕袭击者的行动也随之展开。警方在得州一仓库大楼六楼可俯瞰遇袭点的一扇窗户附近发现了弹壳,在六楼其他位置发现一把步枪。大楼员工的记录显示,仅有两人在案发前后离开,其中一人即是枪手奥斯瓦尔德。他射杀了在离开自己的寄宿公寓后遇见的一名警察,于13时50分左右被警方逮捕。
  在执法人员和媒体的质询下,奥斯瓦尔德坚称自己无罪,声称自己是“替罪羊”。被关押了两天两夜后,奥斯瓦尔德于11月24日上午从达拉斯市政厅被转移到县监狱。一位名叫杰克·鲁比的夜总会老板设法进入了市政厅的地下停车场,在警察和媒体的注视下用手枪射杀了奥斯瓦尔德,这在后来被称为“已知的第一起电视直播的杀人事件”。
  鲁比于1964年3月被判犯有谋杀罪,被判处死刑。1966年10月,得州上诉法院推翻了这一判决,但鲁比在1967年举行新的审判之前就因病去世。据当地媒体报道,肯尼迪、奥斯瓦尔德、鲁比,三人均在帕克兰纪念医院离世。
  在经过大约十个月的调查和闭门听证会后,沃伦委员会根据已有的报告、目击者和专家证词、现场重演等等材料,认定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长达800余页的沃伦报告得出结论称,奥斯瓦尔德曾在海军陆战队任职,当时就已成为一名熟练的射手。他一共开了三枪:一枪射入肯尼迪的脖子,穿过喉咙后击中前座的康纳利,一枪击中肯尼迪的后脑勺,还有一枪未击中。
  但大量的后续材料陆续对沃伦报告提出了质疑。对现场拍摄影像的分析认为,肯尼迪被击中时的动作显示,应有一次枪击来自其前方,而非奥斯瓦尔德所在地点。许多猜测指出,在遇袭点迪利广场的草地上存在第二名枪手。
  美国公众对该影像的反应,以及美国中情局(CIA)向沃伦委员会隐瞒案件相关信息一事的曝光,引发了轩然大波,促使美国于1976年成立了众议院遇刺案特别委员会(HSCA)。
  新的“证据”在HSCA成立后仍在不断流出,HSCA后来曾基于声学分析推测存在第二名枪手,但该结论随后又被推翻。由于相关材料一直未被完整公开,对于第二名枪手是否存在的疑问也一直未能停止。而CIA在案件调查中表现出的种种疑点,也遭到了公开质疑。

据南方都市报

  延伸 8万页的记录能否解答公众的疑惑?
  当地时间3月18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案记录,涵盖1123份与刺杀相关的文件,包括大量手写笔记。
  那么,这份长达约8万页的记录,能否解答公众的疑惑?
  对此,一名已经看过许多记录的专业人士分析称,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文件会包含任何“重磅炸弹”。多家美国媒体也表示,并不指望解密档案中会有什么真正的“猛料”。
  首先,作案凶手是否真的只有一人?
  美联邦政府此前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枪手奥斯瓦尔德对肯尼迪的死亡直接负责,无关更大阴谋。
  然而,许多美国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质疑主要包括非单人作案、幕后黑手是中央情报局、与黑手党有关、古巴政府复仇,甚至还有因揭发“外星人秘密协议”被灭口等。
  对此,一些专家和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文件虽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但并未改变官方对于奥斯瓦尔德“独狼作案”的结论。
  在这次文档公布后,“暗杀记录审查委员会”副主任汤姆·萨穆洛克认为,目前有关肯尼迪遇刺案的官方结论没有任何改变。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家拉里·萨巴托则警告称,那些期待60多年后破案的公众,可能会对最新的披露情况“感到失望”。
  萨穆洛克补充说,其他机构可能还有未公布的文件,这些内容是审查委员会此前未曾见过的。
  据《纽约时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蒂姆·纳夫塔利表示,他对这些文件的审查使他确信,一些信息此前之所以被编辑,主要是出于一个简单而又敏感的原因:保护中情局的线人和工作手段。
  萨穆洛克还提到,里面某些记录中可能仍有一些“有趣的点”,有助于填补现有知识的空白,包括来自中央情报局的有关奥斯瓦尔德在1963年暗杀事件前的行踪等信息。
  纳夫塔利指出,他在最新文件中发现了一些此前遗漏的细节,例如,美国曾拦截过埃及的通信。
  报道称,这些文件可能提供一些新的细节,包括奥斯瓦尔德在刺杀前几个月的活动。
  文件可能也会揭露一些与刺杀事件无关的细节,包括揭示情报机构的各种合法和非法活动,例如对激进组织的监视和渗透。
  事实上,早在2017年,即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执政期间,就有2891份文件被公开,但有些文件应情报机构的要求仍然被保密。
  对于肯尼迪及其家族来说,似乎总是被噩运纠缠,至今已有多名成员死于非命。
  公开资料显示,肯尼迪家族是从爱尔兰来美国的移民后裔,家族兴起于约瑟夫·肯尼迪时期。他共育有子女9人,四男五女,约翰·肯尼迪是次子。
  长子小约瑟夫——在1944年二次大战期间因飞机爆炸丧生,终年29岁;
  次子约翰——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在任内于1963年遇刺丧生,享年46岁;
  三女露斯玛丽——接受脑叶切除术失败,自1941年长期住院直至病逝;
  四女凯瑟琳——1948年死于空难,时年28岁;
  七子罗伯特——当了10年参议员后于1968年宣布角逐总统,但不幸遇刺丧生,终年42岁;
  1969年,肯尼迪九兄妹中最小者、参议员爱德华在美国一小岛驾车途中遭遇车祸,与其同行的一名助手当场死亡。
  同样被阴谋论环绕的,还有好莱坞女明星玛丽莲·梦露之死。多年来,关于其死因众说纷纭,其中与肯尼迪家族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
  她的去世不仅引发了关于她与肯尼迪兄弟关系的种种猜测,也让阴谋论者将她的死亡与肯尼迪遇刺案联系在一起。还有作家声称,梦露与肯尼迪并非止于密友。
  尽管美国官方认定梦露的死因是“服药过量”,但关于她是否“因知晓太多秘密而遇害”的传闻,至今仍在流传。
  由肯尼迪刺杀案件所引发的一系列疑云,何时会消散?

据中国新闻网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