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每周三下午两点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候诊大厅内,有不少前来寻求“良方”的患者。与其他诊室体态各异的患者不同,这个门诊的患者都有着显著的肥胖体征,有的甚至伴有向心性肥胖体态或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皮肤改变。
7月2日下午1点30分,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李舍予准时出现在门诊,开始接待患者。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这些患者此前分别在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等专科门诊就诊,由于单科医生难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于是建议他们进行多学科诊疗。“像这样的疑难杂症肥胖患者,大约每20个专科门诊患者中就有1个。”李舍予说。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国家喊你减肥”“体重管理”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你们一下午能看多少位患者?”对于记者的提问,李舍予笑着反问:“你觉得能看多少?”记者根据以往跟诊采访的经历回答:“大概30个吧。”“最多看10位患者。”看到记者不解,他起身说,“来吧,跟一下午你就知道了。”
来自4个科室的医生“组团”诊疗
“8年前,我的体重只有110斤,5年前突然涨到130斤,这几年又持续长胖很多,但一直查不到确切原因。”7月2日下午两点,第一个走进诊室的是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身高1.65米的她体重达330斤,BMI为41[BMI即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我国18-64岁成年人正常范围为18.5-23.9——编者注]。
她曾尝试减肥,注射过两个月的司美格鲁肽,减重20斤后进入平台期,体重再无变化。
多学科诊疗开始了,这位患者坐在诊疗椅上,目光所及是4位分别来自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的医生。医生们详细询问她的情况:昨天中午、晚上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三餐时间是否规律?中间是否食用水果或饮料?是否存在暴饮暴食情况?每日运动步数多少?经综合评估,医生们一致认为患者不存在高热量进食问题,也没有情绪悲观状况,但是运动量偏少,体重增长速度过快。
李舍予仔细翻阅患者带来的检查报告,目光在其中一页停留许久:患者的脑垂体激素检测值处于临界状态——既无法完全确认异常,也无法排除病理可能。“库欣病是导致病理性肥胖的罕见病因之一,如果确诊,你近几年体重持续增长大概率源于此。”因此,他建议患者补充检查以排查脑垂体瘤。
华西医院胃肠外科陈亿教授进一步解释说:“若排除颅内病变,考虑到你的BMI已达41且伴有代谢综合征,传统减肥方式效果有限,代谢减重手术可能成为首要治疗方案。”陈亿提到的减重手术俗称“切胃”,用于生活方式调整无效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成年肥胖患者。通过手术减少胃容量,降低食物摄入量及吸收量,不仅能显著减轻患者体重,还能有效改善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我目前最担心的是代谢性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一位34岁的女患者眉头微蹙地说,“我父亲一系有高血压遗传倾向。近几年体检中,多数时候都显示我有高血脂症状。”在医生看来,这位患者同时患有胰岛素抵抗,如果任其发展,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很大。
体重170斤的她曾先后尝试过中医埋针、中医穴位埋线等多种减肥方法。但由于胃口好、自制力差且不爱运动,她的减重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这位患者同时患有癫痫,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李名立副教授询问患者用药名称和剂量后,建议患者优先考虑在癫痫病不复发的前提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若药物调整后体重仍无明显变化,再考虑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
一下午,前来减重门诊的患者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73岁,以青年群体居多,BMI大都在35以上。李舍予见过一位情况极端的患者BMI达70以上,是正常值的3倍多,患者因呼吸困难只能坐着睡觉。这些体重超标的患者都曾尝试运动节食,或寻求药物,在减肥效果不佳或失败后,最终选择走进减重门诊,寻找病因和诊疗方案。
一次会诊、多科参与,“患者不动医生动”
“她服用的这两种抗抑郁药物会影响体重,虽然通常影响不会那么大,但不排除存在个体差异。”在看完一位患者的检查材料后,李名立和李舍予讨论治疗方案,“可以先排查内分泌方面的问题,再考虑换药”。
跟诊过程中,记者观察到前来就诊的患者往往不只存在肥胖问题,所患疾病通常已累及多器官系统。来自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的医生们不时沟通交流,权衡多重利弊共同讨论,最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正因如此,诊疗时间被显著拉长,一下午仅接诊了8位患者。“看诊时间最长的有一个小时。”李舍予说。
“多学科诊疗的重点在于沟通讨论。”陈亿提到的门诊多学科诊疗,是指由不少于3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团队,针对病情复杂的某种疾病进行多学科讨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一次会诊、多科参与,实现从“患者奔波”到“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模式创新。
健康减重需要综合考虑内分泌、代谢、消化以及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精神心理等多方面情况。“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大夫,我知道患者服用的精神类药物会增加体重,但我不清楚怎么调整药物,这时就需要心理卫生中心专家的支持。”李舍予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患者要求做减重手术,就需要胃肠外科医生的支持;为患者制定饮食运动方案、指导生活习惯,又需要临床营养科或康复科医生的支持。
面对一对前来问诊的母子,该多学科诊疗团队经过综合评估,给出差异化治疗方案:建议母亲考虑手术,因为她体重基数偏大,合并存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问题;对于体重和BMI指数更高的儿子,团队则建议其首选饮食调控结合运动干预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到他年轻,身体具有代谢优势、肌肉量相对发达,并且本人有积极运动的意愿。
今年2月,一位32岁的女性患者在华西医院经手术减重40斤。7月2日下午,在个案管理师的建议下,她再次来到多学科门诊复查。
“在术后常规随访中,我们发现她有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必要时,我们会启动药物调节或心理干预,以稳定其情绪状态,降低发病风险。”陈亿说,这种监测得益于医院推行的全程化疾病管理模式,团队鼓励患者遇到问题及时就医咨询,同时个案管理师会在术后1个月乃至更长时间里,对患者进行随访。
关注“胖”,更要关心“人”
今年25岁的林咏絮(化名)身高1.65米,体重约120斤。原本她并不觉得自己需要减肥,心态比较放松。前段时间,她频繁收到一位朋友倾诉体重焦虑的信息。这位朋友和她身高相近,体重只有105斤,却仍在抱怨“太胖了”。受朋友的影响,林咏絮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腰部“赘肉”上。
为了追求“越瘦越美”,她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尝试时下流行的“不吃主食”“轻断食”“生酮饮食”等各种招数。起初体重“掉秤”很快,后来无论她如何“少吃多动”,体重都卡在108斤不再下降。
林咏絮在社交平台发了一个减肥求助帖,评论区里很快出现一些宣称能帮她减肥的留言。有留言称:“你就正常吃饭,能从120斤瘦到93斤。”经询问她得知,对方销售的是成分不明的“减肥咖啡”。服用后,林咏絮体重确实减轻了,但副作用也很大。一个月后,她因便秘导致黄体破裂被送进急诊。停药后,她的体重迅速反弹。
一位从业近10年的健身教练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健身房里很少有“真正的胖子”,许多在他看来只需“塑形”的客户,首要诉求仍是“减脂”。
李舍予说,在专科门诊,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他在内分泌代谢科坐诊时,经常遇到因容貌焦虑或工作原因要求极致身材的减肥人士。结合13年内分泌代谢科的诊疗经验,他发现,导致一些年轻人重度肥胖的常见原因,除了工作或学习压力引发的情绪化、压力性进食外,还常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类疾病及其治疗药物有关。这些疾病本身会增加体重管理难度,而常用的精神类药物往往会进一步导致体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在和问诊的青少年接触时,李舍予能够读懂他们躲闪的眼神和细微的肢体语言。当察觉到这些“信号”时,他会建议家长暂离诊室,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问诊结束后,他总要多嘱咐家长几句。“来看肥胖症状的是小朋友,其实有不少爸妈也应该多审视自己。”李舍予说。
医生不仅关注“胖”,更关心“人”。“在我们这里,你的体重算小基数了”“不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你做得很棒”“你的健康意识很强”……在跟诊过程中,记者时常听到医生们用温柔的语气鼓励患者,提升其治疗信心。
“减重门诊的意义,远不止于体重秤上的数字管理。”李舍予表示,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将科学诊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指标、优化生活方式,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 王雪儿)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