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锁边奇迹再现!
腾格里沙漠镶上153公里“绿链”
中国锁边奇迹再现!
腾格里沙漠镶上153公里“绿链”
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一场人与沙的拉锯战,于6月30日全面完成锁边。
“人沙之战”有多艰苦?60多年,153公里,这是人类生态治理的又一个壮举,将在黄河上游筑起重要生态屏障。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烈日炎炎,沙海热浪滚滚,大型植保无人机在轰鸣声中起飞,将一捆捆干草吊运至沙丘之上,20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扎草方格。随着最后一列草方格稳稳扎进沙子,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镶上一条长约153公里、最宽处达38公里“绿链”锁边。
这一锁边,对遏制腾格里沙漠扩张、保护黄河安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锁边?
锁边就像裁缝在布料边缘加固处理,防止脱线或散边。沙漠锁边,即在沙漠边缘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把流动的沙子“锁”住,阻止沙漠扩张。而这也体现着我国防沙治沙的理念——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因害设防。
从高空俯瞰,腾格里沙漠横跨蒙甘宁三省区,宁夏中卫市正好处于祁连山与贺兰山“两山夹沙”的关键节点,是腾格里沙漠向东南扩张的唯一出口,阻击着风沙向华北平原侵袭。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场长田小武指着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图说,黄河紧挨着沙漠,包兰铁路、乌玛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穿过中卫,“西气东输”多条管线也在此交汇,“不得不锁”。
过去几十年来,依托“三北”工程,宁夏持续治理腾格里沙漠150万亩,将沙漠逼退25公里。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全境属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宁夏,将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推进,攻坚境内固沙锁边带最后26.5公里的缺口。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告诉记者,沙漠锁边能有效减缓风沙侵蚀,防止沙漠向周边农田、城镇蔓延,保护绿洲、交通基础设施和宜居地带,同时能显著减少沙尘暴的沙尘来源。
如何实现锁边?
记者在现场看到,无数草方格连成的巨网,随着连绵的流动沙丘延伸。一米见方的草方格,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固定流沙,治沙工人形象地说,“寸草避丈风”。这一经济实用的固沙方式,最早就诞生在沙坡头区。
探索科学治沙的脚步没有停歇。宁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中卫市,沿黄河北岸着力打造“光伏治沙示范区”“农田林网标准区”“林区改造先行区”等七大精品示范工程。同时,强化科技支撑,联合科研机构创新应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草方格+沙结皮”等新技术。
腾格里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树苗容易枯死的问题怎么解决?
当地探索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用一把“干”字形的铁质植苗器,可将树苗根部精准送进湿沙层,使沙区灌木造林的成活率从60%提高到了80%以上。
完成工程固沙,工人们还会趁雨季来临前,在草方格里撒下沙米、沙蒿、蒙古冰草等草籽,栽下柠条、花棒等沙生灌木。不久后,在草方格的庇护下,新的生命就会破土出芽。
锁边下一步是什么?
“锁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天平说,下一步中卫还将加强与内蒙古区域联防联治,持续固边扩绿,同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沙漠旅游、光伏、特色经济林等沙产业。
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战中,中国不断筑牢生态防线,用沙之利、以沙生金,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据新华社
延伸
锁边“合龙”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哪些变化?
仲夏时节,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10万株玫瑰,正灼灼绽放。这些沙漠玫瑰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正是去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时种下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人们比喻为“死亡之海”。千万年来,这片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不断吞噬着周遭的绿洲和生命。2024年11月28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的沙地栽上固沙苗木,一条由草方格、梭梭树和光伏板等筑起的“绿围脖”,将这头“贪婪巨兽”牢牢困住——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半年多过去了,锁边“合龙”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什么新变化?记者奔赴新疆和田、阿克苏等地,实地探访“绿围脖”如何织得更牢。
捆缚流沙
天蒙蒙亮,记者一行便乘车从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向北出发,来到尼雅河西岸的后河坝防沙治沙观景台。这里的试验区陈列着九种沙障——草方格、石方格、尼龙网、棉花秆、树枝方格……般般样样,正是治沙的“神兵利器”。
“别看样式粗糙,但是功效显著咯!这些草方格可以形成类似于‘浅锅底’的凹曲面,增加地表粗糙度,与风形成对流,来削弱风的能量,从而实现防风固沙的效果。”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告诉记者。
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属于流动性沙漠,是民丰县的主要风沙策源地。“后河坝沙漠阻击区三期工程采取‘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的方式,按照‘三不’——不修路、不拉电、不平整土地的模式,在芦苇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进行防沙治沙。”贾磊介绍,工程共计划铺设草方格12万亩,目前已铺设5万亩,全部完成后将进一步缓解风沙对民丰县的影响。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一圈高1.5米、长5800米的高立式沙障,如城墙般将实验基地围护起来。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介绍,这些由芦苇编织的高立式沙障,既能削弱地表风速,又能拦截大部分的跃移沙粒,多用在风力强、沙量较大的区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台特玛湖昆金公路以北,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上,高立式沙障和草方格沙障打起了“组合拳”。
“该地区防治措施主要以草方格和高立式沙障为主,辅以人工种植灌木,隔绝风沙流与沙表的直接接触,从而固定活动沙面,避免起风时造成新的沙源。”项目负责人陈顺说。从空中俯瞰,高立式沙障充当“前锋”,草方格担起“后卫”,双重保险把沙丘钉死在原地。
沙漠中,有着不同特殊形态的沙丘类型,在风况、气候等因素共同塑造下,会变幻出千姿百态的形状。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沙丘上,推土机正将新月形沙丘削成阶梯状平台。将每级“梯田”边缘以草方格加固,平台间栽植梭梭林,叫作“梯田式固沙”,专门对付“高大复合型沙丘”。
“高大的沙丘是新疆开展防沙治沙中经常出现的难题,以一片高达22米的大沙丘为例,若采用传统方式平整至少需要20天,每亩费用约为1万元。”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告诉记者,对比推平沙丘,梯田治沙可将每亩成本降至1800元。
这些因地制宜的做法,正是新疆科学治沙的生动缩影。新疆各地因地制宜,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治理理念,采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的模式分类施策。“就像给沙漠‘点穴’,断了风沙的筋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王刚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
给沙漠“锁边”之后,治沙仍在路上。
今年3月,新疆五部门联合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及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从“锁边”迈入“扩边”的新阶段。
如今,站在且末县车尔臣河旁的生态堤坝上眺望,一条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至7公里,由梭梭林与沙拐枣等植物交织的绿色长廊在车尔臣河东侧舒展开来。
“防沙治沙工程开展以前,沙漠边缘以每年10-12米的速度向县城方向推移,现在沙线反而后退了8公里。”且末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红伟介绍,“如今,车尔臣河改道的‘步伐’停下了,沙进人退的日子过去了!”
点沙成金
从怕沙、躲沙,到治沙、用沙,让“沙窝子”成为“聚宝盆”,离不开思想转变和科技突围带来的动力。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里,成片的梭梭林如绿色帷幔般铺向地平线。工人带着记者,轻轻扒开一株梭梭根部的沙土,几根粗壮的肉苁蓉正贴着茂盛的根系生长。
肉苁蓉是新疆当地的独特产物,它们寄生在梭梭树、红柳等植物根部,耐旱、耐盐碱的特性与沙漠环境非常契合。
“在这里,大多数植物难以生存。在试种了20多种耐旱抗碱树种后,最后选定梭梭作为主栽树种。”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朋辉介绍,通过发展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技术,成功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目前,新疆肉苁蓉干品年产量达1万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新疆沙产业的版图远不止于此——
在于田县阿热勒乡防沙治沙点,耐旱的沙漠玫瑰抽出了嫩芽。
“沙地玫瑰花期长、香味浓,做成精油和花茶根本不愁卖哩!”阿热勒乡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在自家承包的沙地上,对刚发芽的苗木进行春季管护。
“近年来,于田县不断探索实践‘于田做法’,群众从治沙事业中持续获益,对于治沙的热情越来越高。”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介绍,“于田做法”就是将国有沙地划给村集体,再由农户承包,种植玫瑰、梭梭等,将防沙治沙和群众收益紧密挂钩,吸引和支持全民参与产业治沙。
截至目前,在阿热勒乡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区,超过230户种植大户承包了2.9万余亩地,曾经荒芜的沙地逐渐被绿色所覆盖。
沙雅县则立足光热优势,将黄沙转化为“绿电”。
中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区,7600余亩的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沙漠延伸。光伏板下方,铺设的草方格给流沙穿上“格子衫”;光伏板外围,梭梭林带构筑起第二道防线。
“该项目年均发电量4.2亿度,够42万人使用一年,可节约能耗约13万吨标煤。”项目经理杜思伟介绍,光伏板板下固沙、板上发电,不仅治理了沙化土地,更能实现能源利用与防沙治沙的有机结合。
当前,各地加大探索沙产业力度,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特色沙产业企业达58家。
“接下来,新疆将重点在沙雅县、于田县、尉犁县、且末县打造4个百万亩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在和田地区按照一县一品结构布局,规划建设种植示范基地,持续推动特色沙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王刚说。
在“死亡之海”的边缘,人与沙正在进行着新的较量……
据《光明日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