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广角——关注银发新需求⑥】量身定制 让老年人自在生活

——辅助用具、适老化改造市场新观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国内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毫米波体态变化监测】安装毫米波跌倒告警设备于卫生间关键区域,如浴室入口和马桶附近。设备监测长者的活动,一旦检测到跌倒迹象,立即触发告警,通知紧急联系人。

太平洋保险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内,图①: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煤气报警器。

太平洋保险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内,图②:社区工作人员体验适老化设施。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生活的美好愿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活辅助用具、适老化改造等需求日益凸显,这些服务与产品正成为实现老有所“依”的关键支撑。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刚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方案,也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辅具进化:生活需求迭代

  提起轮椅,如果你还停留在“一人前坐、一人后推”的场景认知,怕是太落伍了。如今,无论是清晨早市的人流中,还是黄昏公园的散步队伍里,不乏自“驾”轮椅出行的老年人,他们只需动动手中的操纵杆就可以轮椅代步、出行自如。
  今年5月举行的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银发经济专区里,50多家展商推出了护理轮椅及相关展品。爬坡过坎、上下楼梯……功能各异的智能轮椅解决着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各种出行痛点,受到来自国内外采购商的欢迎。
  轮椅的变化是老年人辅助用具发展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更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深刻变革。
  如今,老年人辅助用具的升级换代正从单一功能向全方位生活支持转变。
  在太平洋保险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里,助眠床垫、旋转护理床、升降马桶圈等多功能、更适用老年人生活场景的辅助用具吸引了很多人。“这个马桶圈很实用啊!老人如厕后脚麻腿软,起身时就容易摔倒,可升降的马桶圈正好消除了这个隐患。”来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城万科蓝山社区的工作人员现场体验后,对这些辅助用具的功能赞不绝口,“这些功能不是科技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对老年人真实生活场景的深入洞察后,提升使用体验的人性化设计。”
  市场数据印证着产业潜力。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辅具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理念的升级,京东消费研究院调研显示,67%的老年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医院同款”。这种需求催生了青花瓷纹样扶手、可定制皮质坐垫等设计创新。短视频平台“轮椅改装”话题引发热议。这些现象表明辅具正在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老年人表达自我、建立社交认同的重要载体。

适老化改造:空间焕新刚需

  家住省城兴华北小区的周奶奶今年90岁了,头脑清晰、身体康健,但年轻时的腰肌劳损造成年老后脊柱压缩性骨折,这给她的起卧带来不少困难。先侧卧、然后放腿、再用胳膊撑起身体,接连换了好几个姿势,周奶奶终于从躺着的状态坐在了床边,但想要站起来,她还要拉住床旁衣柜的门把手借力。“得拽一下,光靠自己很费劲。”周奶奶不好意思地说,因为频繁拉拽门把手,衣柜的把手、合页坏了好多次。儿女们理解老妈的难处,坏了就再修、再换,但这总不是长久之计。
  今年春天,周奶奶的儿女为母亲居住的房子进行了简单的适老化改造,在床旁加装单侧护栏、在卫生间的马桶两侧和淋浴区加装扶手。有了这些“助手”,周奶奶的生活方便了不少。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这一群体中,90%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但传统住宅普遍缺乏适用于老年人生活的设计:门的开扇不够大,老年人使用轮椅、助步器等进出不畅;卫生间、厨房缺乏防滑地砖、无障碍扶手等基础适老设施,老年人容易发生跌倒的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4000万老年人跌倒,其中50%发生在家中,卫生间、厨房等区域风险最高。这种结构性矛盾催生了庞大的改造需求。
  “其实,老年人的居住空间需要特别设计。”专攻老房改造的设计师洪林告诉记者,她接受的老房改造案例很大比例都是为了适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为老年人怕摔,所以改造的重中之重便是对老年人的行走要友好。其中,除了大众比较熟悉的在卫生间和厨房加装扶手、铺设防滑地砖,如果可以深度改造,设计师还会充分考虑人在家中的活动线路,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设计导致无效往返,同时,会统筹调整台面、电器等高度,让老年人触手可及,降低摔倒的风险。
  202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国家战略。我省积极响应,全力支持各市开展家装消费品“焕新”,明确重点支持包括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的九类家装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防滑砖、防滑地胶、扶手、下压式门把手、闪光震动门铃、淋浴椅等,按照剔除商家所有折扣优惠后最终销售价格的15%享受一次立减,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银发新课题:供需都得变

  无论辅助用具还是适老化改造都成为当前更新消费领域中的重要机遇,但繁荣背后仍有明显短板。
  走进任意一家售卖老年用品的商店,功能雷同的老年手机、外观相似的血压仪占据八成货架。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助行器,在售款式中超六成核心功能高度相似。如果再看城乡差距则更为突出,农村的养老资源远低于城市。来自农村的小张和省城太原女孩小程结婚后,时常感慨城乡差距的明显:“我奶奶住的养老院,护理床还是20年前的铁床。”
  消费端同样存在瓶颈。
  中国老龄协会调查显示,67%的老年人对单价超过2000元的智能设备持抗拒态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观念自然不同。”张先生的女儿给老两口买了洗碗机,希望减轻老人的家务负担,张先生觉得洗碗机省事且洗得干净,但他的老伴认为洗碗机费水费电。
  不仅如此,调查还显示消费端的认知偏差呈现出代际差异特征。相较老年人,年轻人对功能新颖带有智能功能的生活辅助设备有更强的消费意愿。武女士给父母购置了家用式心电监测仪,希望实时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率等生命指征,但老人认为没必要坚决不戴,最后只能闲置了之。有卖家网友发帖,称自己售卖的智能设备常常遭遇“前脚儿女买、后脚父母退”的窘境。
  在住宅改造方面同样也有困境,因为花费多、改造难度大,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重新拆装浴室、厨房的防滑地砖,更倾向于“看得见”的扶手和座椅。而且很多人对适老化改造的认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有数据显示,仅29%的家庭会主动改造住宅。
  此外,政策落地环节也有待加强。2024年,我省开展的家装消费品“焕新”活动中包括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但翻看云闪付中参与商户的名单,商家少、提供的产品选择非常有限,不少有意愿参与的消费者最终选择放弃。
  从辅助用具的革新到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精进,从消费观念的升级到政策红利的释放,银发经济的勃兴映射着时代的命题:如何让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真正照进老年生活的褶皱?当青花瓷纹样扶手成为社交话题,当适老化改造补贴撬动千万家庭焕新需求,银发消费已悄然跨越功能满足,迈向对尊严与认同的深层回应。
  然而,城乡差距、供需错配、认知断层等挑战构成了银发经济跃迁途中必须破解的多重方程。破解这些矛盾,不仅需要企业从“适老化”走向“悦老化”,更需要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代际理解的多维共振。
  当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重,银发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温暖夕阳的“幸福产业”。

文/图 本报记者安晓奕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