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月球最大撞击“疤痕”形成于42.5亿年前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国内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据新华社电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确定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对探索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意带领团队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据介绍,撞击作用是天体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动力过程之一。月球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是太阳系撞击的历史印记。其中,直径约为25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疤痕”。
  “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时间是月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节点和撞击历史的起始锚点,可作为校准太阳系撞击史的‘黄金参照’,也可为火星、水星等行星撞击坑建立统一年龄标尺,是珍贵的‘宇宙时钟’。”陈意说,精确限定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时间,长期以来是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科学目标。
  此前,科学界通常使用撞击坑统计定年法,或利用月球陨石样品和采自月球正面的样品推测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时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取回了“第一现场”的样品,为精准确认盆地形成时间提供了条件。
  此项研究中,团队从5克月球样品中分选出1600余颗大于200微米的岩屑,并基于细致的岩石学分类,进一步挑选出20颗具有代表性的苏长岩颗粒,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最终确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
  “此项研究为月球撞击坑统计定年法提供了初始锚点,将为更好开展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参考基点和科学依据。”陈意说。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