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九省(区)党报及新媒体开展联动报道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国内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永和县乾坤湾风景宜人。李现俊摄

汾河、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北辛舍利塔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常奇摄

青海黄河流域水保梯田项目。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摄影家协会供图

黄河全域进入内蒙古首站赛汗乌素村农田肥沃。王晓博摄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苗棚内瓜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宁夏日报供图

黄河玛曲县采日玛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生晖摄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黄河入陕第一湾”。陕西日报记者李旭佳摄

河南省三门峡大坝。段万卿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蒲湖公园。大众日报记者程芃芃摄


  

核心提示
  万里黄河,九曲回环。
  奔腾咆哮,蜿蜒入海。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踏遍黄河上中下游九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上游保护,中游治理,下游修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沿黄九省(区)因地制宜、精心施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一条古老的大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沿黄九省(区)党报及新媒体共同推出联动报道,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视角,共同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展现黄河风采,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青海
“中华水塔”谱新篇

  入春时节,在青海大地,乡村牧野、山川湖海一起“盛装出镜”,绘就一幅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的美丽画卷。
  黄河,就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跃然纸上”,从海拔4000多米巴颜喀拉山脉中发源的涓涓细流,一路汇聚溪流湖泊,蜿蜒向东,奔流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达264.3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径流量的49.4%,在黄河流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对接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保护治理方面,青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三江源、河湟谷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全省县域年均投入生态环保资金215亿元以上,有序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一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年节约标准煤18.356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建成全国最大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如火如荼,塔尔寺、日月山等景区旅游火爆出圈。

青海日报记者何敏

内蒙古
绿涌黄河“几字弯”

  2月底,内蒙古“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开工拉满弦。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200余台推土机同时进行场地平整作业,为后续光伏板铺设和板下治沙做好准备。
  这只是获得国际国内广泛赞誉的“光伏长城”的一部分。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一道绵延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正在拔地而起,成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黄河“几字弯”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等沙漠沙地,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所涉片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
  打主攻、当主力,一场以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质量提升、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的战役在内蒙古沿黄7盟市全面打响。
  鄂尔多斯,以日均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总结出十大治沙新技术,防沙治沙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5%以上。
  巴彦淖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林果等产业,形成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
  治沙与致富同步进行,生态与发展协同推进。内蒙古正以生态含“绿”量、发展含“金”量,标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内蒙古日报记者霍晓庆

宁夏
塞上江南逐新绿

  黄河在宁夏境内奔流397公里,由西南向东北形成卫宁和银川两个平原,历经2000多年的引流灌溉,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语重心长地说:“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5年来,宁夏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一河三山”为守护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四水四定”,不遗余力处理好水与人口、土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持续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如今,黄河宁夏段的河道治理工程进展迅速,预计今年7月将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现标准化堤防的全线闭合,构建起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体系。黄河干流宁夏段的水质持续优良,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的标准。
  宁夏率先在全国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全面深化“用水权改革”,取得了全国“十项第一”的突破性成就——全国第一个制定省级节水评价技术导则的省区、全国第一个建成废水近零排放工业园区的省区、全国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的省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宁夏将继续探索出一条干旱地区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的新路径,让“天下黄河富宁夏”永惠子孙后代。

宁夏日报记者裴云云

四川
绘就绿色新画卷

  2月底,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麦溪乡政府附近,当地首次拍摄到了10只以上灰鹤群越冬的画面。据了解,灰鹤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底,在若尔盖湿地冬季科考中,科研人员首次发现3只灰鹤在若尔盖越冬。近年来,随着若尔盖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鸟类迁徙经过此地或在此栖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省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规划先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锚定了方向。《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黄河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一系列专项规划紧密跟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划布局。
  生态修复成绩斐然。以2023年为例,当年,全省累计修复退化湿地面积约9.6万亩、管护湿地面积约480万亩,完成沙化治理37.1万亩、草原改良约229.15万亩。
  水,是黄河的命脉。四川首创了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数据显示,四川黄河流域实际用水量比国家下达用水量低约1300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管水护水治水能力。
  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挖掘黄河流域丰富的文旅资源,塑造了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等文旅品牌,促进了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生态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四川省将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之水更清、两岸更绿、发展更优。

川观新闻记者王攀 刘文佳

甘肃
岸绿景美入画来

  初春时节,漫步于黄河兰州段滨河路两岸,河面波光粼粼,成群的赤麻鸭在浅滩处戏水觅食,与百年中山铁桥构成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甘肃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甘肃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
  截至2024年底,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甘肃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陕西
保护治理显成效

  2024年,陕西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明确各项重点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这是记者3月3日从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的。
  政策供给持续加强。陕西印发《关于进一步夯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准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
  整改整治扎实推进。陕西深化河湖长制,以示范河湖创建、河湖划界、水行政执法为主题开展专项督查;联合开展巩固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暨“乡村更美丽”攻坚行动;初步建成省“智慧黄河”信息平台建设(一期)项目。
  落实“四水四定”原则。陕西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已先期建成向西安通水,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南干线主洞开挖;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生态质量全面改善。陕西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持续开展沙化土地治理、营造林建设;专班推进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7.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4天;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启动建设,招引国家能源集团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等项目605个;攻克700项关键技术,4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十百千”亿级特色产业链群加速形成,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

陕西日报记者徐颖

山西
表里山河展新颜

  初春,漫步山西临县黄河岸边,身旁连片青绿萌动山坡。这片曾经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重地区之一如今已满是蓬勃生机。
  黄河在山西蜿蜒965公里,约占干流总长的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考察调研山西,作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牢记嘱托,山西从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到出台《山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实施方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
  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是守护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来,山西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黄河“几字弯”地区作为国土绿化主战场,布局实施国家“双重”工程、“三北”工程等,突出抓好“一泓清水入黄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四五”以来流域内累计完成营造林1341.37万亩。PM2.5年均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6%,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稳定达到Ⅱ类水质。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山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山西出台《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并持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9%,降幅居全国前列。

山西日报记者张丽媛

河南
大河泱泱润中原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和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全面完工,河地共建信息化项目——小花间(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无控区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一期项目完成法人验收并上线试运行……进入2025年,一条条捷报自河南黄河岸边传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河南通过大力开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省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一个数据印证了这些年河南全面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成效:黄河干流出境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
  沿黄地区更绿更美了。2019年以来,河南黄河流域市县共完成各类造林645.38万亩,沿黄建成11.8万亩、1194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以黄河生态带为重点的“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正加速形成。
  近年来,河南省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流域内郑州开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6个集群被纳入河南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长垣市门桥式起重机械产业集群等9个集群成功创建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大河泱泱,润泽中原。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正在持续奏响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河南日报记者谭勇

山东
齐鲁大地气象新

  九曲黄河,在山东奔腾入海。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入海口视察,强调“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山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细。
  374种!这是当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数量。曾经的光板地、盐碱滩,通过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连通水系,修复湿地,成为现在的“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在鲁河道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山东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2024年,山东PM2.5浓度改善5.1%,优良天数增加22天,国控地表水优良率优于国家目标,近岸海域水体优良率全国前三。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9年交上一份Ⅱ类水的成绩单。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山东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绿色转型实现突破。2024年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如今,山东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沿黄9市新培育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万家。
  山东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加快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齐鲁大地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大众日报记者陈晓婉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