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矩阵再扩容 主打想咋溜达咋溜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国内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国产电动型飞艇AS700D科研首飞成功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获悉,2月21日,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验证了技术成熟度和原理,为后续电动飞艇的研制及应用进行技术储备。
  当日,AS700D累计进行了4个起降。飞行员林宏在飞艇着陆后说:“电动型飞艇的飞行感觉更轻盈、更丝滑,驾驶感和乘坐感更舒适。”
  据介绍,AS700D是一款全电动力飞艇,在AS700载人飞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电动化升级,采用先进的锂电池电驱动系统、螺旋桨系统、推力矢量系统及冷却系统,取代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料系统。
  “AS700D飞艇的全部能源来源于锂电池,这一改变让它飞行时噪声更低。”飞艇总设计师周雷说,它更适合在排放要求更严格、起降场地受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区域使用,进行空中航拍、安保监控、交通指挥等。
  中航工业特飞所党委书记张立贤说,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航空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AS700D飞艇研制项目于2024年2月启动,2025年1月完成地面模拟起降及艇上全系统集成连续运行试验,飞艇最大设计飞行速度80千米/时,保留了原版飞艇的最大飞行高度3100米、最大载客量10人(含1名驾驶员)的设计。
  船舶之“眼”慧眼如炬可全天候实时监测海上目标
  2月23日,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该校研发的国内首套可以360°无死角观看、监测海面及海洋环境的船舶之“眼”,顺利完成海上无人船舶科研试验项目的目标识别任务。其不但在白天能看得远、看得准,还在夜晚或大雾等极端海况下也慧眼如炬,可以全天候对海上目标进行远距离实时识别与监测。
  这一船舶“慧眼”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历经14年技术攻关所研制的高分辨率多模全景视觉系统。“我们聚焦智能视觉感知系统的关键难题,解决了环境感知、目标探测等技术应用领域的‘看不见’、‘看不清’和‘看不懂’三大难题。”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蔡成涛教授介绍。
  据悉,研究成果在智能船舶、环境检测、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视觉识别中表现出众,成功预判并预警了数次因视野盲区所导致的船舶碰撞,已应用于全国首艘科研试验船“海豚1”,并在多个企业的视觉航海感知系统、拖轮上的视觉自主靠离泊环境感知系统、安防监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据科技日报

  海工“双子座”组合助推我国海上风电挺进深海
  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志高号”和“志远号”,在江苏南通竣工。这两艘船的主要任务是将风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风车”运送至深远海,并进行安装等施工作业。
  它们共同设计,互相配合,形成我国海洋工程安装的最佳组合,可以在离岸100公里处的海域展开作业,为我国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提供强力支撑。
  海上风电“双子座”安装船是我国第四代风电海洋工程装备,也是全球最新一代的风电安装船。相比于第三代海工装备,在技术和性能上实现了质的提升。这对海工“双子座”组合是我国抗风浪能力最强,综合安装能力最优,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风电安装船组合之一。
  据中电建海洋工程建设公司总工程师张伟峰介绍,两艘船完成1台海上风机的安装仅需2-3天,较第三代风电安装船安装速度提升30%,并且可以抵御16级大风和12米海浪,是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挺进深远海开发的核心装备。

据科技日报

  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试运
  不久前,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完成了样车设计并成功下线。眼下,研发团队正在展开 一系列科学试验和性能验证,为动车组早日投入商业运营创造条件。
  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工程师们在为CR450动车组样车做称重试验。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但为了减少对轨道的冲击,在既有线路上跑起来,列车必须减重10%以上。
  围绕首次应用在动车组的永磁牵引电机,研发团队进行了数百次极端工况模拟试验。为了降低列车高速运行中的空气阻力,科研人员克服共振、散热等难题,首次将车底整个转向架区域包覆起来。
  “保证整车的平整度,这样在运行过程中它的阻力才会最小。”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高级主任设计师哈大雷告诉记者。
  目前,CR450动车组样车牵引、制动、噪声等各专业试验团队已经完成了静态、低速动态调试试验,接下来将进行逐级提速动态运行试验。
  2025年,国铁集团将利用沪渝蓉高铁武宜段等新线联调加快完成CR450动车组型式试验,开展多速度级多场景科研试验和运用考核。

据科技日报

  全国首列6辆编组城轨快线车辆驶向山城
  2月21日,全国首列6辆编组城轨快线车辆——重庆15号线首列车正式下线!中车长客在市域D平台的基础上,针对重庆独特的地形和运营需求,对车辆进行了深度定制与优化。车辆不仅展现了中车长客在市域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重庆轨道交通网络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科技蓝韵,互联互通
  列车深邃的蓝色车身,象征着科技的深邃与未来;金色飘带优雅蜿蜒,彰显着重庆在科技竞速中的领先地位。蓝白线条勾勒出空气流动的轮廓,动感与力量呼之欲出;玉石蓝与晴空蓝的交错递进,演绎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象,形成极具辨识度的重庆品牌形象。
  车辆专为山城地形量身打造,拥有50‰坡道爬坡能力,轻松征服复杂地形,灵活编组设计,可根据客流需求配置4辆或6辆编组,优化运输效率,节省运营成本。
  列车最大载客量可达2428人/列,是目前载客量最多的市域列车。可实现与重庆璧铜线和27号线等线路跨线运营、互联互通,有效降低备件库存和维护成本。
  安全舒适,绿色低碳
  列车安全舒适融入每一个细节。安全冗余性设计、轻量化铝合金车体、最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为乘客保驾护航。智能环境感知系统、空气净化装置、气密塞拉门静音设计,为乘客营造舒适惬意的出行体验。横纵混合座椅、无线充电、多媒体视频设备,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列车积极响应绿色出行理念,应用钛酸锂电池,显著降低能耗,实现零排放运行、快速充电、长寿命。轻量化设计、高频辅逆、主辅一体牵引、复合地板等技术应用,使车辆重量相比同类型车辆轻约2吨/辆,为绿色交通贡献力量。
  列车配备覆盖全系统的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及灾害预警方案,实现自动驾驶、实时监测、自动预警、远程决策,全寿命周期一体化综合智能运维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长春新闻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