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教育优质公平
我省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图为2018年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赛场上,选手们正在太原市交通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比赛。
在中央特岗教师计划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启动“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图为特岗教师在辅导学生作业。
山西农业大学鼓励支持师生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将农业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图为该校常明昌教授(右一)在清徐指导绣球菌工厂化生产。
我省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图为晋中市左权县实施异地同步课堂,农村学校与县城示范小学同上一堂音乐课。 张雷摄
太原五中龙城校区是太原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该校区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扩充了太原市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服务能力。图为太原五中龙城校区。
大学办学条件改善内涵提升了
9月15日,太原理工大学2019级万余名新生报到入学。看着朝气蓬勃的“00”后迈入大学校门,熊光煜这位曾在世纪之交担任该校教务处处长的老教授感慨万千:“这些孩子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他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原工业大学和山西矿业学院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之前,两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加起来不到3000人。“真没想到,现在理工大每年的招生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生源不仅覆盖了全国,而且还扩展到了海外。”当听到今年还有来自海外的260余名国际学生时,熊老赞叹不已。
太原理工大学合并办学以来,不仅招生规模扩大,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冀巨海是该校教务部副部长兼招生办主任,作为土生土长的理工大人,他既经历了两校合并,又见证了高校扩招发展,对于其中变化感受颇深。对此,他用“阳光”两个字来概括。“阳光高考、阳光招生持续推进。对于家长和考生而言,高考招生工作更透明、更公平了;对于高招工作人员来讲,网上录取更便捷、更高效了;对于高校来讲,‘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已成为历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录取到优质生源,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
在太原理工大学迎新现场,记者随处可见充满蓬勃朝气的新同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他们再也不用排长队交学费、更不需要像宝贝似的保管一张张饭票。学费在来校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卡批量代扣,学校发的“一卡通”不仅可以吃饭、借书,还能洗澡、购物。当了20多年辅导员的吉育峰告诉记者:“我们上大学是背着铺盖卷、带着粮票来的,现在的新生们不仅有校车接、家长送,还是上床下桌、公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入学后还将在基础学院接受书院制培养,经过‘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经过高校新区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内涵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本报记者李林霞 本报通讯员白旭光
农民工孩子上学“享受同等待遇”
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年,晋中市建立教育惠民制度,把压在群众心头的“烦心石”一块块“搬走”。谈起教育,当地百姓脸上荡漾起幸福的涟漪。
曹晚平是左权县芹泉镇五里铺人,她和丈夫赵国胜在榆次开了一个小型无名香卤肉店。他俩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将来过上体面的生活。姑娘前年上初一前,两口子愁得几夜合不着眼。“我们是农民工,户口在老家,为了孩子能享受优质高中招生到校指标,估计得让姑娘回老家上学。孩子和大人两地生活,这可咋办?”
正在他们举棋不定时,“意外”收到了榆次四中发来的《入学通知书》。经打听才知道,农民工子女也能享受当地优质高中招生到校指标。“我俩悬着的心一下踏实了。”赵国胜兴奋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好教育,社会没有歧视俺。”
平遥县卜宜乡下神南村的硬汉子郭登魁也曾被孩子上学的事难住。“我是农民,孩子也是农民,户口在老家,该去哪上小学呀?回老家吧,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不回吧,该咋办?”郭登魁1999年从运城水利学校毕业后,只身到省城打拼,几年后带着微薄积蓄到榆次创业,成立了山西宏祥晋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买房、成家、生子、创业,人生大事一件也没难倒他,但7年前孩子即将上小学时他却犯愁了。
希望的曙光来自他无意中听到的一个消息——晋中市提出了包括“保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内的“四保证”教育惠民制度。那个暑假,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把他儿子安排到经纬小学。“孩子小学毕业后,又被安置到蕴华街初中,我们非常满意。”
孩子的爷爷郭清灵是一位山区退休教师,老人高兴地说:“现在办学条件翻天覆地大改观,教育不仅公平均衡,还给了孩子们很多选择余地,像我孙子喜欢打篮球,蕴华街初中正好开设有篮球兴趣班,还有很多特色社团。”
本报记者李林霞 本报通讯员史进智
家门口“上了和城里一样的幼儿园”
早上,4岁的杨博皓高高兴兴走进芮城县大王中心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亲切和蔼的老师和五花八门的玩具都吸引着他。杨博皓爷爷望着小孙子蹦跳的背影很是欣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条件一样的优质幼儿园,真好!
“标准化教学楼去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大王中心园园长李红艳说,条件这么好的乡镇幼儿园当初也让自己“吃了一惊”。今年4月,她被任命为大王中心园园长,当时她对这里的印象还停留在5年前——破旧的楼房、陈旧的设施,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设备,可当她踏进中心园后却眼前一亮,新建校舍三位一体,室内室外宽敞明亮,玩具设施一应俱全,班班配备多媒体一体机、音响等,与县直园、城区园基本没差距。
相对于新园长,幼儿教师尚雪艳是这里的“元老级”员工了,2013年8月大王中心园成立之初她就入园工作。在这之前,她从1999年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大王镇的民办幼儿园当老师。“说是民办幼儿园,其实就是村民在自家院落办学,随着人数增多不断加盖房屋,条件不好,孩子们户外活动还受限制。”尚雪艳说,现在的大王中心园,户外活动场地2400平方米,活动器材丰富、设置科学合理,室外的沙水区、泥巴区、涂鸦区、滚筒区、民间游戏区等活动场所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家长开放日时我们参观了幼儿园,不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教育理念,都很先进。”杨博皓爷爷说。
2013年,芮城县教科局为了让每个乡镇都拥有一所公立中心幼儿园,收购了镇上的两所民办园,成立大王中心园,并由县城的党政北园一体化管理。党政北园园长尚艳霞介绍,当年总园共投入30多万元用于收购、改善校舍环境及配备教师等。2017年,芮城县政府又投入220万元新建了一栋标准化教学楼。“在这里,家长不用学‘孟母三迁’,孩子也不需从小离开父母去远处求学了。”尚艳霞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周慧芳
免费学技能当上了技术厂长
“记得入学军训结束后回到学校,就听说有了中职免学费政策,开学交的3000多元全部退回到自己手里。”冯一民至今仍对2009年上学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冯一民现任山西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吕粮山猪”养殖基地厂长,他说,当时这个政策不啻于雪中送炭,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冯一民是吕梁市交口县水头镇人,生在农民家庭,家境比较困难。2009年9月,他考到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动辄几千元的学费是一笔巨大开销。
“让人欣喜的是,政府为我们这样的学子提供了资助,3年学费全免,每人每月还有生活补助。这完全免去了我的后顾之忧,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他说,学校老师还帮他申请到贫困生助学金,政策的春风让他感到了关怀和温暖。
求学期间,他勤奋刻苦,从不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他参加了全省中职学校动物外科手术大赛,荣获一等奖。随后代表省里参加了全国大赛,荣获三等奖。
经过3年的学习,冯一民“脱胎换骨”、技能傍身。2012年毕业后,他先是在山西大北农集团工作,由于业绩突出,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2014年被任命为大北农大同种猪场技术厂长。2016年5月,他回到老家吕梁交口县,在当地企业山西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吕粮山猪”养殖基地担任厂长。
多年来,冯一民利用自己的专长,不仅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还手把手地指导和培训了2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自己成才,家人脱贫,乡亲受益。冯一民做到了!“作为中职免学费政策首批受益者,回报社会是我的责任。”他说,自己有信心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光和热。
本报记者周慧芳
助学贷款“让我圆了大学梦”
“那天已是晚上7点多,他硬拉着母亲来办理贷款。”对于2012年的那一幕,太谷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杨俊记忆深刻。“他”就是孙鸿宇。
孙鸿宇出生在太谷县一个偏远农村。“记得小时候,家里地少,父亲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母亲能持家但体弱多病,生活异常艰辛。”他回忆说,幸运的是,父母都支持他读书。求学路上的费用和父母看病的医药支出,让本就清贫的家里欠下“巨额”债款。
“那时,父母佝偻的身躯和他们在田野里躬耕的背影,是我学习最大的动力。”当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兴奋与焦虑一同到来——父母实在无法再向亲朋开口借钱,一筹莫展。不忍心见父母日复一日地焦心,孙鸿宇准备放弃,但国家助学贷款“让我圆了大学梦”。
2012年4月,太谷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刚刚成立。孙鸿宇说:“当时,国家助学贷款在这个小县城里还是一个新鲜又陌生的词汇,我从同学处偶尔听说,但就是这少得可怜的信息承载了我最大的希望。”
那天,了解了情况的杨俊特事特办,为孙鸿宇贷到了“生平第一次不欠人情的资助”。孙鸿宇永生难忘:“那一瞬间,我感觉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那一年,他顺利入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之后,他了解到“升入本科可以续贷,大专期间所贷款项可以在大学毕业后还款”,他便在大专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2015年,孙鸿宇考入北京联合大学。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上学机会,本科期间,他比专科时更加认真刻苦,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专业排名班级第一、年级第二,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他考取了公务员,入职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
“国家助学贷款改变了我的人生航向,使我有了一份好工作,父母因我少了债务,身体状况渐渐好转,生活也脱贫奔小康了。”孙鸿宇说,“一路走来,我始终铭记国家助学贷款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我也梦想自己将来能成为像杨老师那样可以帮助别人的人,做一名新时代的人民公仆。”
本报记者李林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