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农技人员涝田里开“处方”
朔城区农技人员涝田里开“处方”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近期的降水,让本应生机勃勃的农田蒙上了阴影。在朔城区一些乡镇,田间积水成洼,玉米、高粱、莜麦或浸泡水中、或出现倒伏。
朔城区农业农村局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组建“惠农服务组”,由45名经验丰富的农技骨干兵分6路,奔赴全区12个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抢抓农时、科学减灾,最大限度减少农田损失,为涝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力护航。
“水排不出去,庄稼就‘憋’坏了。”8月24日一大早,在滋润乡滋润村的一块玉米田里,农技员雒雁斌深一脚浅一脚地蹚在泥水里,正指挥着农户调运水泵、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沟渠。机器的轰鸣声在田间回荡。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争分夺秒排涝。“早排一天水,损失就能少一成。”雒雁斌边抹脸上的汗珠边说。
积水退去,倒伏的庄稼和潜在的病害成为新的难题。农技人员一头扎进泥泞的田间,分作物、分灾情,开出了细致的“康复处方”。
在下团堡乡刘家口村的一块倒伏玉米地里,农技员王文光正手把手教农户:“看,这几株倒得不厉害,赶紧扶起来。3到5株轻轻绑在一起,根部培土加固,动作要轻,别伤了根。”对于倒伏面积巨大或积水难排的低洼地,他则建议农户立即联系保险公司查灾定损,并反复叮嘱:“高温高湿,要特别警惕茎基腐病和叶斑病,杀菌剂要跟上。”调查中发现,不少倒伏玉米是膜上播种。王文光一边指导救灾,一边不忘提醒:“明年试试膜侧播种,高密度品种在6至8叶期进行化控(喷施矮壮素等),能有效降低倒伏风险。”
相比玉米,高粱耐涝性稍强,倒伏相对较少。但在窑子头乡下圪佬村,部分抽穗后灌浆的高粱也未能幸免。“灌浆期倒伏影响籽粒饱满,必须扶。”农技员李红丽正细心指导农户将倒伏的高粱植株扶正,确保上部功能叶片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雨后滋生的叶斑病、顶腐病,李红丽建议农户及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
在利民镇东庄村的一块莜麦田里,农技员闫文宝提醒农户:“轻度的倒伏别急着扶,它自己能慢慢立起来,现在进田踩踏反而加重伤害。”对于严重倒伏贴地的,他则指导农户在土壤稍干时操作:“动作要轻,轻轻挑起植株,千万别折断茎秆,用软绳几株一捆绑扎固定。贴地腐烂的叶子赶紧清掉,减少病菌传染源。”涝后莜麦极易感染根腐病、赤霉病,闫文宝开出了杀菌剂“药方”,并强调对严重病株要“连根拔起,带出田外销毁”。
“当前最紧要的是排涝减灾和田间管理,但后续的定损理赔同样关键,关系到农户今年的收成保障。”朔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将与保险公司紧密协作,加快查灾、定损、理赔流程,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尽全力保障受灾农户的切身利益,不让农民兄弟的汗水白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