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
朔州:浓墨重彩绘乡村振兴新长卷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
朔州:浓墨重彩绘乡村振兴新长卷
采摘师傅们正在大棚内采摘彩椒。本报记者刘成根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在朔州市朔城区沙塄河乡,东官井村曾被垃圾随意丢弃、杂物乱堆乱放的难题困扰。如今踏入村庄,平坦洁净的道路穿村而过,屋舍前后井然有序,不见半分杂乱。村里推行“党员包片+村民参与”模式,环卫人员每日穿梭街巷,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有序归置。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早已悄然转变,从过去的随手乱扔变为主动维护,连孩童都知道“垃圾要进桶”。这份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恰是朔州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注脚。而这样的改变,早已超越单一村庄的范畴——当整洁的村容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产业的勃发、生态的改善、民生的提升便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
盛夏的朔州大地,骄阳炙烤着黄土高原的沟壑,却挡不住田间地头与车间厂房里奔涌的活力——从农牧循环的产业链条到科技赋能的智慧田园,从绿色生态的蝶变图景到城乡共富的民生画卷,这座深耕于晋北大地的城市,正以“产业筑基、绿色赋能、民生为本”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这里既有连续多年领跑全省的农牧产业硬核数据,也有粪污变资源的生态智慧,更有乡亲们家门口就业的幸福笑脸,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勾勒出新时代乡村的活力模样。
田畴沃野焕新颜:粮食种植与特色产业的双轮驱动
暑气渐浓,田畴间的生机却丝毫未减。朔城区贾庄乡的田野上,500亩冬小麦已完成收割,翻耕后的土地透着黝黑的光泽,正孕育着下一茬作物的希望。薛家店村种植户马现秋的库房里,金黄饱满的麦粒整齐堆放,像一座座微型的金山,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那是丰收独有的味道。
从2014年起,马现秋就在朔城区试种冬小麦,历经7年“白种”的困境,终于从30多种种子中筛选出适合晋北高寒冷凉地区的“三抗”良种。“第8年时,麦苗成活率达到65%至70%,这个品种抗寒、抗病能力强,综合生长特性优异,才算定了下来。”马现秋感慨,眼里满是坚持后的释然。此时,他望着库房里的粮食,笑意盈盈:“从去年10月播种到今年6月底收割,亩产稳稳达到600公斤!”选对品种后,旱地高产成了新挑战。多年来,他记录不同生育期的田间数据,摸索当地气候规律、最佳灌溉时间及品种特性。今年,他引入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替代传统大水漫灌,实现了浇水均匀、营养精准供给,成功破解了产量不稳定的难题。“今年产量明显提升,种地的信心更足了!”他话语中难掩内心的喜悦。
“冬小麦试种成功,是粮田的‘潜力爆发’。”贾庄乡副乡长谭淑凤感慨道。这不仅拓宽了种植版图,更让农民每亩增收400—500元,叠加当地长山药种植等带来的4万多元人均年收入,乡村振兴的底气愈发厚实。如今,晋北高寒地区的冬小麦种植将从试验走向推广,成为当地农业丰收的“新亮点”,也为同类地区探索粮食增产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离开麦田,一路向北,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营的神头镇神西村千亩彩椒产业园豁然映入眼帘。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泽,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微风中轻轻“荡漾”。走进大棚,一股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挂满枝头的彩椒像一个个彩色的小灯笼,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在翠绿的枝叶间格外惹眼。“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不用出门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多好啊!”正在包装彩椒的农户笑着说。据了解,合作社每年支付务工费超2000万元,让周边25个村的950人实现了就近增收。
自成立以来,甘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1.3亿元,建成520个大棚以及育苗场、冷链中心等配套设施,让1500亩种植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更是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农户负责种植采收,定产定质定价的承包责任制让大家的收入有了可靠保障。
合作社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聘请山东、河北等地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常驻指导,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在大棚里,标准化育苗、绿色化栽培已成常态,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彩椒的高品质保驾护航。在分选车间,彩椒经过分拣、包装,即将踏上旅程,发往北京、上海、深圳及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我们的彩椒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亩产超7500公斤,年产值能达到8000多万元。”这位负责人自豪地说,棚内的收益是传统玉米种植的30倍。
这抹鲜艳的“彩椒红”,不仅点亮了乡村的田野,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循环链条里的“变废为宝”:从粪污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跃迁
7月的应县,暑气蒸腾中藏着别样的生机。在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同辉生物质能源公司厂区里,牛粪正沿着一条精密的循环链条,变成清洁能源、有机肥料,完成从“环境负担”到“经济宝贝”的惊人转身。而推动这场蜕变的,正是该公司主导运营的应县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
7月29日,记者走进厂区,4个巨大的厌氧发酵罐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刚卸下车的牛粪被运入预处理车间,经密向挤压机转化,制成干燥蓬松的粉末状沼渣——这些曾让牧场犯难的废弃物,转眼就有了新去处。
“你看这沼渣,处理后舒适度非常好,直接拉回牧场就能当牛床垫料,比用沙子划算多了。”华新燃气集团同辉生物质能源公司总经理曹玉东抓起一把沼渣向记者展示,“过去牧场每年买沙子得花不少钱,还得消耗矿产资源。现在用沼渣替代,既节省了成本,又减少了矿石开采,一举两得。”
车间深处,2.6万头牛每天产出的粪污在此经过中温厌氧发酵,产出大量沼气。这些沼气再经过脱硫净化、膜法脱碳等精细处理,最终变成纯度达标的生物天然气,直供应县陶瓷产业园。据了解,自2022年底投入运营以来,华新燃气集团同辉生物质能源公司已累计产出生物天然气超过850万立方米,是省内唯一直供工业用户且为数不多能实现长周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生物天然气项目。
连提纯沼气时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也被纳入了循环体系。在厂区生物固碳工程研究中心7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内,微藻养殖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些微藻专门‘吃’二氧化碳,既能固碳减排,长大后还能做成生物肥。”科研人员指着培养池介绍,这项技术正打破传统生物质能源“只产能源”的局限,让产业链更立体。
至于发酵产生的沼液,虽然记者没去田间看,但曹玉东拿出的监测数据很有说服力:“这沼液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是天然的有机液肥。我们建了专门的输送管网,能将沼液与灌溉水按比例混合送到田里。据监测,用了沼液的地块,化肥用量可减少10%,作物产量明显提升,每亩地能增收200元;盐碱地的PH值下降,有机质含量上升,土壤肥力改善明显。”
从粪污进厂,到沼气产气、沼渣回牧场、沼液肥田、二氧化碳养微藻,一条闭环的循环链清晰呈现。按年算,20万吨固态牛粪、40万吨有机废水,能“变”出46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376万立方米绿色二氧化碳、51.7万吨沼液和6万吨沼渣——曾经的环境负担,就这样成为串起生态与经济的“金链条”。
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正是朔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的生动缩影。
科技为翼聚链成群:牧草产业的“朔州突围”
盛夏的山阴县,桑干河畔的苜蓿田正翻涌着碧浪,植株叶片上的露珠被晒成细碎的光斑。这片曾以杂粮种植为主的土地,如今已蜕变为辐射晋冀的牧草产业高地,用科技的力量,让“一株草”迸发出蓬勃的产业活力。
采访当天,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宝宸公司”)大院里的热闹劲儿比盛夏的气温更盛。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刚到,就被该公司总经理高林拉着往紫花苜蓿田里钻。“您看,这茬苜蓿的蓟马防控效果比上次好多了!”高林指着一簇带着细微虫眼的叶片,语气里满是期待。他们围绕紫花苜蓿,从种植特点聊到病虫害防治,从轮作周期算到原料扩展,连全株玉米收购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都掰开揉碎了进行讨论。“2019年那3300亩紫花苜蓿,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高林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紫花丛,“就是从那时起,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专业做饲草的路。”
被称作“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其种植过程存在不少技术难关。在核心种植区,技术员指着草叶的绒毛说:“蓟马这虫子比芝麻还小,肉眼根本逮不着,可一旦在花期泛滥,能让苜蓿减产三成。”高林接过话头:“这草金贵得很,一年要割四茬,每茬收割后都得紧跟着追肥、补水、防病虫害,半点马虎不得。正是靠着这般精细管护,才能让紫花苜蓿蛋白含量稳稳维持在18%以上。”如今,山阴县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已达13500多亩,始终保持五六千亩的保有量,成为君乐宝等牧场争抢的“奶牛营养餐”。
“我们正依托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紫花苜蓿生产关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敏娜蹲在苜蓿田里,指尖轻拨叶片,目光落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株高、分枝数记录上。她解释道:“团队始终围绕引导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核心方向,针对性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高效紫花苜蓿新品种,同时配套省力化种植技术,目的就是帮企业实打实节能降本,让每亩地都能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从田间到车间,科技的活力贯穿全链条。在骏宝宸公司的试验田里,玉米、大豆、燕麦、苜蓿等四大类作物竞相生长,400多种牧草品种在这里接受着自然的考验和科技的筛选;在智能化加工车间,进口裹包机正在“吞吐”牧草,黄贮经过发酵、粉碎、压实后,被压制成紧实的“草砖”。
产业的活力,更藏在“抱团”的智慧里。2021年,骏宝宸公司牵头成立山西省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2家企业与科研单位围着一张地图“排兵布阵”。这种活力正沿着产业链条向乡村蔓延。在朔州、大同的116个村庄,42个合作社的10万亩土地加入了骏宝宸公司的“托管军团”。
在骏宝宸公司的带动下,山阴县牧草产业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储备、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为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冬小麦的“破冰”到彩椒的“红火”,从粪污的“重生”到牧草的“远航”,朔州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以“三链融合”为笔,在晋北大地上徐徐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振兴画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传统农业的蝶变,不仅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更需要科技赋能的智慧与抱团发展的合力。盛夏的活力正孕育着金秋的希望,这座城市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李若男 姚凡 刘成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