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

天蓝地绿 村美人和

——朔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塞北新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时值初秋,朔州乡村迎来最美时节。连片的玉米地翻滚着青纱帐般的波浪,沉甸甸的高粱穗将枝头压出优美的弧度;走进村落,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与光伏路灯互相映衬,垃圾分类亭、文化广场等设施点缀其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的塞北乡村新图景在青山环抱中生动铺展。
  近年来,朔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大街小道天天扫,看着赏心悦目,住着舒服自在。”怀仁市海北头乡海北头村村民王喜每天都会在村里转几圈,对眼下的生活环境很是满意。
  今年夏天,海北头乡变得更美了:平坦整洁的水泥道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干净明亮的农家小院……秉持“高标准、严质量、重成效”原则,该乡在农村垃圾整治、国省县乡道路及铁路沿线整治中全面发力,清理垃圾、整治“五堆”、安装围网、补植花木,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实细致,让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海北头乡的巨大变化,是朔州市今年开展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最直接的成果。攻坚行动中,党员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热情齐上阵,全市人居环境焕新颜。
  在实际工作中,朔州市坚持整治与规范并重、监督与引导并行,以“制”促“治”,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末端清理”向“源头管控”转变,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转变——
  朔城区沙塄河乡“三带三化三保障”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党委带支部、党员带群众、妇联带妇女“接地气”为抓手,以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聚人气”,以责任、组织、资金保障“鼓士气”,不断夯实人居环境“里子”;
  平鲁区陶村乡探索“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出台以“一规三绿三清三治三提升”为重点的“一河两路九村六矿”实施方案,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村划片,分片治理,推动人居环境管理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应县大临河乡以省级数字乡村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移动“数字乡村”平台,创新“微社群+小程序”模式,在垃圾桶部署智能监控,通过图像识别技术预警溢满情况,提升垃圾清运效率;开发粪污清运预约功能,居民和养殖场可通过小程序“一键下单”,实现人居环境精细化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美”。
  “这里的豆腐有点甜,老板说是用山泉水做的。”在山阴县旧广武村一家临街豆腐店铺里,来自山东的游客郑人方说。
  “2022年,县里开始对旧广武村进行系统修缮,临街危房和残垣断壁得到很好的复原,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生意更好做了。”坚持用传统工艺做了30年豆腐的赵世厚很自豪,如今他家制作的豆腐已走出村落,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特产。
  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朔州市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策支撑,制定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建设指引,持续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在特色产业培育上用力,确保和美乡村画卷如期从“纸上”落到“地上”。今年,该市将继续安排财政资金1900万元用于“千万工程”建设,打造2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200个以上的提档升级村,持续示范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向好向优发展,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让乡村的日子美起来。

袁兆辉 刘淑花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