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数字经济新时代,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崭新篇章——

大同:加速奔向全国算力新高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数据中心。本报记者翁剑摄


  曾经,大同以“煤都”闻名于世;如今,这座北方城市正以“算力之城”的全新面貌惊艳世人——全国算力分指数排名第三、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32万余架标准机架……这一连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大同坚定不移推进战略转型的坚实步伐。这座拥有2300余年建置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奋力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精彩篇章。

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的双重赋能

  大同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凭借距北京仅300多公里的地理优势,大同成为承接京津冀算力需求外溢、辐射西部数据回流的“桥头堡”。这一优势不仅体现在地理距离上,更反映在网络时延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使其能够为京津冀地区提供高质量的算力服务。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大同发展算力产业奠定了基础。大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5.5℃,夏季平均气温仅20℃左右。干燥冷凉的气候使数据中心全年自然冷却时长超过10个月,相比南方地区可降低散热能耗30%以上,是发展绿色算力的理想之地。
  在能源保障方面,大同更是优势显著。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1839.65万KW,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56.46%,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随着600万KW晋北新能源基地建成投运,预计到2027年,新能源占比将突破60%,为算力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保障。
  作为全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重要通道,大同电网基础设施完善,拥有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120座,输电线路总长4717公里,形成4个双环网供电结构。大同—怀来1000千伏特高压通道的建成投运,进一步稳定了电网结构,为算力中心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用电保障。

龙头企业引领与人才支撑的双轮驱动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大同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工人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扎实,为算力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装备制造到电子信息,从材料研发到工程建设,完整的产业体系确保算力中心建设所需的各类配套服务都能在当地得到满足。
  目前,大同已成功吸引秦淮集团、中联数据、京东集团、抖音集团、山西秦云基础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累计完成产业投资超773亿元。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力带动了产业链的集聚发展。目前,大同已建成标准机架32.6万架,整体上架率高达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投运服务器73.6万台,平均PUE控制在1.2以下,能效表现优异。
  2024年数据中心实现营收46.7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0.4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58亿元,2025年预计达186亿元。收入不仅来自基础算力服务,还涵盖数据标注、算法开发、应用创新等高附加值业务。
  在人才支撑方面,大同拥有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山西大同大学等多所高校,并设立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专业,年培养毕业生数千人。目前,数据产业就业人数超过3万人,高校毕业生占比显著,应届生比例达27.3%。这些年轻人才的加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
  大同始终把“企业满意”作为服务标准,从企业所需、所忧、所盼出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让企业拿地即开工,“全帮办、零跑腿”的服务体系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活力。

智慧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并进

  大同在算力产业发展中注重创新引领,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当前,全市算力产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基础算力向智能算力升级。在建算力达2.5万P,全部建成后将新增产能近2200MW,算力规模超过6万P。
  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大同已引进培育企业67家,累计带动就业3万多人。建成十一大职场,10个县区实现职场全覆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智慧城市建设与算力产业发展相辅相成,通过构建城市级数据底座,已形成数据表1600多张,归集数据59亿条,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正在探索历史文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之路。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的永续留存。这种“文化+科技”的创新模式,丰富了数字经济内涵,提升了大同的城市品牌与形象。
  展望未来,大同将在规模、结构、链条上同步发力,加快推动“普算”向“智算”转变,预计未来2到3年全市智能算力占比达50%,实现从“瓦特”到“比特”的产业形态蜕变。
  从传统能源基地到现代化“算力之城”,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数字经济新时代,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翁剑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