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晋”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貌】朔州篇(之一)朔城区梨园头村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晋”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貌】朔州篇(之一)朔城区梨园头村
图①:在彩椒装运点,村干部手举青椒笑言:“这去了南方很抢手!”
图②:大棚内,空气中满是泥土与椒香交织的味道。
图③:远望梨园头,村庄、大棚与恢河走廊绿意交融。
图④:党支部全员围坐,专注学习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图⑤:晨光里,村民在锻炼身体。
图⑥:上午8点,村干部准时到岗,开始一天的工作。
图⑦:街巷干净,绿树成荫,垃圾分类有序。
梨园头村位于朔州市朔城区西南,距市区中心16公里,东倚241国道,西临灰河,拥有耕地9600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该村曾是全区闻名的信访问题村,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村集体账上常年挂着不足万元的尴尬数字,村民年人均收入仅7000元左右,基础设施落后,村风民风亟待改善。
2017年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入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加快奔小康的步伐。2018年,朔城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调研,最终投入87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该区窑子头乡党委组织下,新打机井10眼、配套旧井23眼,安装变压器7台,架设线路14.4公里,建成井房31座,铺设管道36公里,修建环田路19.8公里,架设田间桥206座,栽植防护林7200株。耕地实现灌溉全覆盖,农田抗灾能力提升40%,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1年,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启动。窑子头乡党委统筹组织、村支部党员包片、全民参与,“清垃圾、治脏乱、添绿色”三措并举,累计出动机械120台次、人力900人次,清除垃圾300吨,拆除违建47处;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闭环处理体系,实现街巷日日扫、垃圾日日清。昔日卫生死角变身小花园、微菜园,村民散步、读书、跳舞,其乐融融。
人居环境改善后,产业振兴成为强村富民的关键。窑子头乡党委指导建立“三访三问”机制:支委每月访老党员问计策、访困难户问需求、访产业户问良方,年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个。经广泛征求意见,村党支部决定发挥区位和种植优势,利用241国道拓宽的集体占地补偿款,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园区建设前,先后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征集意见50余条,优化方案3次,群众支持率100%,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乡政府整合资金1600万元,建成545.75亩设施蔬菜园区,179座钢结构大棚、28座覆被式大棚拔地而起,配套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耕作系统,耕作面积达320亩,实现节水30%、省工50%、增效40%。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2022年引进朔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模种植圣女果,亩产4000公斤,年产值1200万元;2023—2024年引进甘源专业合作社种植五彩椒,亩产8000公斤,总产2000吨。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模式,将产品直供市区商超,市场溢价率达20%。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大棚租赁,实现年均增收83万元,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10倍。曾经的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志愿者,邻里互助蔚然成风,集体活动踊跃参与,主人翁精神充分彰显。
如今的梨园头村,街巷整洁、路灯成行、邻里和睦,过去的“问题村”已蝶变为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新典范。
本版文图均由本报记者刘成根采写、拍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