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融”文旅 一方陶土“活”乡村
——走进乡宁紫砂小镇
千年窑火“融”文旅 一方陶土“活”乡村
——走进乡宁紫砂小镇
工艺师们正在制作紫砂壶。本报记者王昕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在乡宁,一方神奇的紫砂陶土,正成为重塑乡村面貌、改变乡村命运的“金钥匙”。乡宁县紫砂小镇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旅游为翼的乡村振兴新路,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唤醒沉睡资源,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曾经,乡宁优质的紫砂矿藏如同沉睡在地下的宝藏。2019年,紫砂小镇建设的大幕拉开,当地政府与企业携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梳理紫砂矿脉分布,精心规划开采与保护方案。这一举措,让原本平凡的“泥巴”摇身一变,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金疙瘩”。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镇成为紫砂非遗技艺传承的摇篮。该镇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村民技艺培训班、举办紫砂文化节等,搭建起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古老的拉坯、雕刻、烧制技艺,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不仅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更在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走进乡宁金砂紫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工作室,一群年轻的工艺师正全神贯注地制作着紫砂壶。一团团紫红色的泥土在他们灵动的双手间逐渐成形,化作一件件颇具特色的艺术品。
乡宁金砂紫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仙鹏介绍,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将销售收入的30%投入其中。经过不懈努力,成功解决了紫砂矿含铁高的难题,突破了窑变技术,配制出20余种颜色的泥料,已研发出六大系列180余款紫砂产品。
为了提高产品加工制作的成功率,该公司还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技术人才,聘请原乡宁紫砂厂的5名老紫砂艺人传授技艺,带领美术系毕业的大学生参与紫砂产品加工制作。
如今,年轻一代工艺师崭露头角,他们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紫砂作品,让这些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旅深度融合,特色产业筑牢根基
乡宁拥有6000年的制陶历史,当地制作紫砂器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金代,其紫砂产品在明清时期更是被列为贡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地文旅融合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紫砂小镇深挖紫砂文化内涵,以“紫砂泥”的紫红色为主色调,将紫砂元素巧妙地融入紫砂博物馆、非遗体验馆、陶艺主题民宿等特色空间。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亲手触摸温润的陶土,领略传统工艺的精妙,沉浸式感受千年窑火不熄的传奇。
2022年,集紫砂陶文化、研学体验、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宁县紫砂小镇,被省政府列为十大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产业兴则乡村旺。如今的紫砂小镇摒弃了单纯售卖原材料的低端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从矿料开采、创意设计、精细制作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条。现代化的紫砂工坊取代了零散的家庭作坊,标准化生产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与提升,规模化运营则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照顾不了老人孩子。如今在镇上的工坊上班,走几步路就到,工资也不比外面少,日子踏实多了!”村民王大姐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返乡务工人员的心声。
据初步统计,目前紫砂小镇已建成25套大师工作室,入驻企业10余家,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小镇核心产业直接带动千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
昔日宁静的村庄,如今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随之兴起的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乡土餐饮等业态,让更多村民享受到旅游红利,乡村生态与人居环境也在发展中持续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创新振兴路径,“乡宁模式”凸显价值
乡宁紫砂小镇的成功实践,为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乡宁样本”。
深挖资源禀赋,以特色取胜;激活文化内生动力,以文化铸魂;推动“文化+产业+旅游”深度融合,释放发展动能。紫砂小镇打破产业界限,将紫砂制作作为产业根基,用文化体验打造旅游亮点,实现了三产的联动发展,确保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广大村民。
华廷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华介绍,他们正在建设年产80万件紫砂餐具生产线,拟建年产1000万个陶瓷酒瓶生产线,建成后将带动当地500人就业。
据了解,入驻小镇的企业各有侧重:金砂紫陶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注重紫砂产品的生产销售,还积极推动紫砂文化的交流与推广;荀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胆创新,创作出紫砂雕塑、紫砂砖、紫砂涂料等新产品;品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制造销售日用陶瓷制品的同时,还开展艺术品代理和鉴定评估服务等。
一位区域人文财经观察家评价:“乡宁紫砂小镇的发展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准‘特’字,做实‘融’字,守住‘民’字。它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唤醒沉睡资源、深耕本地文化、融合多元业态,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
如今,乡宁紫砂小镇的窑火越烧越旺,映照出传统技艺的生生不息,也照亮了乡村百姓的小康之路。这方浸润着匠心的陶土,正书写着山西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大潮中一个鲜活而独特的篇章,为更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报记者王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