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白木耳产业成了气候

——走进交城县庞泉沟镇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庞泉沟镇木耳产业园大棚。本报记者李全明摄


  日前,记者在交城县庞泉沟镇木耳产业园的35个标准化大棚内看到,83万棒吊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肥硕油亮的白木耳如莲瓣般舒展生长。“这个木耳产业园投资390万元、占地50亩,年产干木耳超50吨,带动就业120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木耳产业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我种木耳已经四五年了,今后还要扩大木耳种植规模,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好。”种植户田海林说道。
  为做大做强白木耳产业,庞泉沟镇因地制宜打造了庞泉沟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基地采用“基地+农户”运营模式,由村民承包种植大棚,按照每2000个菌棒带动一户脱贫户,脱贫户可获得每户每年100元保底分红,同时通过木耳管理、采摘等环节务工带动脱贫户和其他劳动力就业,每个劳动力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庞泉沟镇已建成11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年产干木耳90.6吨,产值约289.9万元。直接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实现年增收20余万元。该镇通过发展白木耳产业拓展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希望,走出了生态种植的绿色发展之路。
  庞泉沟镇工作人员马玉辉表示:“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是镇里重点培育的富民项目,从菌种培育到统一采摘,全程采用绿色标准。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通过技术指导、订单式销售,让村民种得放心、卖得省心。下一步,庞泉沟镇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小的白木耳撑起乡村振兴的‘致富伞’,真正实现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田浩

(责编:刘_洋、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