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脚步丈量民情实践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长治市两位人大代表履职纪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西沟要守好红色根,也要接时代气。”在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男女同工同酬”精神的发源地,县人大代表赵爱亮这样诠释他的履职理念。8月6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走进这里,感受劳模精神滋养下的代表担当。
  行走在三晋大地的沟壑梁峁间,赵爱亮与沁源县的省人大代表姚风仙,这两位来自田间地头的人大代表,正将劳模精神与现代农业基因注入履职实践。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以产业升级的巧思破解乡村发展密码,合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赵爱亮:红土地上描绘产业新景

  平顺县西沟村的香菇大棚里,赵爱亮正调试着新装的温控设备。4个月前,这些村集体的“老产业”还因设施老化濒临淘汰。
  “要改就得彻底改!”他带队奋战,推动65座大棚完成升级,同步新建150平方米冷库和300平方米分拣车间,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作为申纪兰精神的新时代传人,赵爱亮的履职带着鲜明的“西沟烙印”。他深知单靠“红色招牌”难以长远,必须锻造多元引擎:引进浙江太子龙服饰生产线,让农妇变工人;推动山西纪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潞党参、珍珠人参肽等加工生产线;盘活集体资产引入食用油加工线,让麻籽变身清亮的食用油。2024年,全村劳动力98%的就业率背后,是150个家门口岗位和45个公益岗筑起的民生底盘。
  站在新落成的金星峰劳模广场,他盘点着“千万工程”的成果——2190万元投入,改造了5500米污水管网、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但最温暖的答卷写在“三免五补”清单上:“三免”为幼儿园入园免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中午免费就餐,“五补”为70岁以上老人补助生活费、离退职老干部生活补贴、大学生奖学金补助、大病医疗患者除各类报销外再补助10%、60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当老人在全新的日间照料中心观看“村晚”,红色基因已在民生土壤中深深扎根。

姚风仙:黄土地里播种共富基因

  8月7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沁源县。
  在沁源县千亩有机玉米种植基地中,省人大代表姚风仙俯身察看试验田的作物长势。这片土地不仅是科技示范场,更是她的民情收集站——在这里发现的“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梗阻”问题,最终化作省人代会上的建议发言。
  这位从家庭作坊走出的农业龙头企业掌舵人,在履职笔记本里记满了“田间密码”。在省人大会议分团讨论时,她多次直言:“强农政策落地成效显著,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仍有断点!”随后提交的多份建议,带着泥土的厚重:《关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直击产业造血难点,《关于建立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破解跨域治理困局,《关于将沁源县通用机场建设为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的建议》勾勒出山区应急新图景。
  “产业是船,共富是帆。”姚风仙说。她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户就业并参与分红。当王和中学辍学生廉彩铃因她三次登门协调重返课堂,当王凤小学收到她所在企业累计2万元的图书捐助,乡村振兴的答卷已悄然写在孩子们的笑脸上。

俯身泥土 共谱乡村振兴乐章

  两位代表的实践路径不同,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赵爱亮以红色精神驱动产业升级:让传统香菇棚变身现代农业车间;借力“千万工程”,将基建短板转化为民生亮点;创新“三免五补”,织密老幼病弱保障网;护航红色旅游发展,激活文旅新动能。
  姚风仙则深耕黄土地,将企业打造成履职平台和共富载体。她不仅深入田间地头,更善用线上渠道收集民意;提交的建议精准务实,直指农业现代化关键堵点;公益行动暖心务实,从帮助辍学儿童到改善乡村教育条件,“补位”民生所需。
  当赵爱亮在申纪兰纪念馆轻拭劳模勋章,当姚风仙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们解读惠农政策,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间回荡着一个清晰的共识:最深沉、最持久的振兴动力,正是源自那些俯身泥土、心系乡亲的赤子初心。

本报记者王佳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