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城区:集体林改绘就“生态美百姓富”新画卷
晋城城区:集体林改绘就“生态美百姓富”新画卷
7月中旬的一个午后,热浪稍稍褪去,晋城市城区钟家庄洞头村村民王晋波就开始忙碌。扫院子、擦桌子、择青菜,等候客人的到来。
洞头村距离市区仅6公里,历史上因山中有洞而冠名。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山色苍翠、村落幽静。上世纪80年代,小山村是个贫困村,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近年来,村里修建了水池,铺设了管道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问题;修建的1.1公里挂壁公路,与山外公路连接,全村告别了“冬走河滩夏攀崖”的现状。
晋城市城区境内拥有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吴王山公园、洞头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等森林资源,林草总面积7.3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4.4%。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形成一个完美的森林康养圈。
近年来,城区结合实际情况发布《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在林地分配上,尊重农民意愿、公开透明确权,完成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96万亩。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入股、租赁、互换、转包等方式流转林权。
城区以洞头村为“三权分置”试点,涉及林地面积1190亩,42户122人,村民将零碎、无心经营的林地流转至洞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又与实力强劲的企业联手共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由该旅游公司对林地经营管理,年底给村民分红。现在,全村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效应初见成效,村民们纷纷开启了农家乐,生意也红火起来。
在外打工的王晋波看到村里的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果断选择回乡创业。他将自家的老院子修葺一新,办起了“舒心农家乐”。青色的砖瓦,火红的灯笼,加上门前一副“豆瓜新摘三餐饭菜香烟火初烘一缕炊烟起”的对联,更衬托出农家小院的古朴。
洞头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进入暑期,市民们都来避暑、打卡,顺便吃些农家饭。王晋波家的农家乐推出的土鸡蛋炒地皮菜、酸菜炒粉皮、凉拌野菜等特色农家菜,深受顾客们喜欢。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福祉。洞头村只是晋城市城区林改受益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城区自然资源局按照《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加快落实林业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重点围绕林权发证、集体林地收益权证发放、林权流转、推进林木采伐减证便民举措、国土绿化及林长制落实等工作,开展调研摸底、任务分解、问题梳理,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各项任务在各镇、村逐步铺开,力争做到林权类不动产证应发尽发。同时,对集体经营和股份制的林地进行股权量化,发放收益权证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力解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难题。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下,洞头村通过林权流转租金、务工工资、经营分红三重收益,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2万余元。返乡经营农家乐的王晋波,年收入近15万元。如今的洞头村满眼青翠,处处生机勃发,借着改革的东风,扬帆远航,未来可期。相信洞头村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开阔!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薛建英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