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系列报道之二省人大代表、沁源县金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姚风仙:

让农民的笑容绽放在丰收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8月7日,长治市沁源县王陶镇任家庄村千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基地,地表温度近38℃,省人大代表姚风仙和基地工作人员顶着酷热,准备利用农用无人机,对上千亩玉米进行植保(病虫害防治)作业。
  “沁源县属高寒山区,气温低,有机旱作可起到节水、减化肥、减农药的作用,实现增产增绿。”连日来,发着高烧的姚风仙一直在基地忙碌,只为早日实现有机旱作技术丰收,打造技术链、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的“四链”体系。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成长于沃土的农民代表,多年来,姚风仙始终牢记“人民代表来自人民”,怀着感恩之心,做农民心声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她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带领村民发展千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据了解,有机旱作玉米利用集成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温度得到提升,保障出苗率高,玉米长得快,亩均节省水分49%。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利用微生物替代化肥,加之玉米秸秆全部返田,土壤有机质3年提升12%。
  “立秋后,玉米就进入抽穗期至成熟期,正是玉米成长的关键期。此时,籽粒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需要保障水肥供应,提升粒重。若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因此,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至关重要。”姚风仙介绍,公司与食品企业签订有机玉米订单,价格比市场价高20%左右。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田间务工”,实现“租金+薪金”双收入。
  “今年虽然旱情严重,但千亩玉米都覆盖了地膜,保住了水分,玉米长势喜人。”2024年,姚风仙承租了周边村庄1000亩农田,大力发展有机旱作玉米种植。为提高玉米产量,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通过培训、高科技技术等手段,实现智能化种植。同时,引进返乡青年人才,采用无人机施肥,促进农业“技术+人才”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企业。
  “每亩玉米地租金400元,加上农忙时务工费120元/天,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目的。”姚风仙始终关心着百姓生活,她算了一笔账,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每亩玉米地的成本大约在800元,利润很低,但却保证了农民的收益,自己感觉还是很值得的。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深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不仅种植有机旱作玉米,还种植有传统的马铃薯,并将其制作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纯马铃薯粉皮、粉条,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分散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作物种植规模,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履行代表职责与社会担当,农闲时节,姚风仙主动深入周边村镇农户家、田间大棚、养殖场舍走访调研,与上百位村民、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面交流,通过微信沟通、关注地方网络论坛等线上线下方式,广泛收集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落实、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社情民意。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作为新农人的人大代表,姚风仙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联合任家庄、益子沟村、大峪村、和段村和王头村等5个村,打造万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继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让土地生出“金疙瘩”,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这片千亩有机玉米田,种的是有机粮,育的是新农人,兴的是新农村。作为人大代表,我的使命就是在田野搞好农业文章,让农民的笑容绽放在丰收里。”对于未来,姚风仙信心满满。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薛建英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