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次营镇:原蚕育金茧 织就致富路
阳城县次营镇:原蚕育金茧 织就致富路
立秋时节,阳城县次营镇的桑园绿意盎然。南次营村村民李军小心翼翼地掀开蚕房里的遮光布,淡黄色的蚕卵在暖阳下泛着微光,这是他今年养殖的第三批原蚕。“以前养普通蚕,一年到头忙下来也就够糊口,现在养原蚕,收入翻着番往上涨!”8月7日,皮肤黝黑的李军高兴地说。
作为我省最大的蚕桑养殖镇,次营镇9000多亩桑园像绿色绸缎铺展在山间。过去,这里的蚕农们守着传统养殖模式,年养蚕9000张,产茧43.7万公斤,养蚕规模虽占阳城县的四成,收益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如何让有限的桑园结出更多“金银茧”?镇里的干部们带着这个问题,跑遍了陕西、山东等地的蚕桑基地。
“次营镇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达180天,天然就是原蚕生长的宝地!”今年春天,陕西安康制种场的技术专家杨飞带着团队扎根次营镇时,一脚踏进桑园就下了定论。原蚕作为蚕种的“母体”,比普通蚕娇贵十倍,必须全程保持活蛹状态才能制种,但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这个发现让镇里看到了转型的曙光,“农户养殖+村级制种+中心加工+安康销售”的全链条模式很快落地生根。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原蚕对温湿度、桑叶新鲜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南次营村的养殖能手李军起初也犯了难:“刚上手时,蚕宝宝动不动就生病的问题无法解决,害得我夜里都睡不着觉。”杨飞团队带来的“保姆式”指导解了燃眉之急。他们住在村里的旧校舍,白天钻进蚕房手把手教消毒、控温,晚上在灯下给蚕农开“夜校”,从削茧、鉴蛹到杂交、制种,把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教给大家。
专家坐镇让蚕农们吃了定心丸。在北次营村的制种基地,60多位村民围着蚕匾忙碌的场景成了夏日里最热闹的景致。65岁的张雪英戴着老花镜,指尖灵巧地分拣蚕蛹:“原蚕收购价38元一斤,政府再补12元,比普通蚕高出一大截。我今年养了3张皓月种蚕,光卖茧就多赚1500元,在村里削茧还能挣4元一斤的工费。”她算着账,手里的活计没停,蚕匾里的白茧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
从蚕茧到蚕种,小小的蜕变里藏着增收的密码。在庄头村的加工中心,经过验收、称重的蚕茧被整齐码进竹筐,即将踏上前往陕西的旅程;隔壁房间里,刚制成的蚕种布上,密密麻麻的金黄色蚕卵像撒了一层碎金。村党支部书记张广程拿着登记册喜滋滋地说:“今年村里42户参与养殖,光集体制种就收入6万多元,年底还能给村民发分红。”
今年次营镇首批417张原蚕喜获丰收,82户养殖户、4个村级制种基地共创收70万元,其中蚕农收入45万元,集体增收25万元,收益较普通蚕养殖足足翻了三倍。这笔账不仅记在镇政府的报表上,更写在蚕农们鼓起的钱袋里。
如今,次营镇的桑园里又添了新景致:山东广通蚕种集团的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智能温控设备,新建的标准化蚕房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湿度。“下一步要把‘小蚕共育+分户喂养+集体制种’模式推开,让更多农户搭上这趟致富快车。”镇党委书记酒晋兵望着连片的桑园,眼里满是憧憬。
“桑叶绿,蚕儿胖,原蚕结出致富茧;专家来,技术强,丝路越走越宽广……”夕阳西下,蚕农们自编的小调伴着蚕房里细微的蚕食声,仿佛一曲山乡群众幸福生活的悠然乐章。
裴囡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