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特”“优”兴农
——石楼县大力实施农业提质行动见闻
科技赋能 “特”“优”兴农
——石楼县大力实施农业提质行动见闻
盛夏时节,石楼县的山川田野充满生机。灵泉镇车家坡村的玉米地里,张国雄看着玉米长势,脸上满是笑容。“这50亩沙地去年有860斤的亩产,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喜人的变化,是石楼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石楼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43元,增速居吕梁市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增幅超过6%的目标。
近年来,石楼县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农业提质的行动方案》,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指引,依靠政策护航、科技赋能、特色兴农,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的坚实道路。
政策扶持
夯实发展基础
石楼县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石楼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先手棋”,大力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夯实粮食增产基石。2019年至2022年,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在9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最实在的“托底工程”。
灵泉镇板桥村曾是典型的“望天田”,山地坡度大、进地路窄。2018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5000亩坡地变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良田,还配套了提灌站和蓄水池。“以前挑水浇地,现在按电钮就行。”村党支部书记张福全说,村里谷子种植面积从2000亩扩大到5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5000元涨到1万元。
截至2024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9万亩。2025年,石楼县再添6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月开工以来,土地平整、机井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我们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石楼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梁石明介绍,通过制定集中排查整治方案,对存量项目开展“回头看”,解决了30余处管护不到位问题,确保每一寸良田都能持续发挥效益。
为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石楼县还推出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撑起利益“保护伞”。2024年,石楼县部分区域农业受灾严重,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迅速启动理赔机制,全县15600户参保农户获得理赔5300多万元。
“去年,我家受灾严重的10亩玉米拿到1500元理赔款。今年开春买种子、化肥的钱,用的就是这笔理赔款。”灵泉镇村民赵建国说。目前,全县农业保险投保率达97.6%,从玉米、谷子到大田蔬菜、食用菌,参保品种达10个,为农业生产系上“安全带”。
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有力举措。针对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石楼县创新“党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服务”模式,2024年完成托管面积28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7%。裴沟乡采用“乡托管联盟+村集体”模式,20台大型农机统一作业,不仅每亩成本降低50元,还比散户种植增产10%。“托管后,我在外打工挣钱,地也不荒,年底还有分红。”移民搬迁户刘军龙算了笔明白账,自家8亩地托管后,每年能增收2800多元。
科技发力
实现高产高效
“以前种谷子,全看老天爷脸色。”小蒜镇种植大户周瑞红望着自家田里沉甸甸的谷穗感慨道。2024年,他在曹家垣乡流转的300亩黏性土地,通过“一免五增”技术和配方施肥,亩产达到435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25%。这一变化,源于石楼县持续推进的农业新技术普及。
罗村镇曹村王元红的经历更具说服力。曹村属冷凉气候区,往年因低温影响,谷子出苗率不足七成。2025年,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他采用深耕、“一免五增”技术,并推迟种植时间,不仅出苗率大幅提高,亩保苗量还比传统种植增加400余株。“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连下种深度都精确到厘米,这科技真是咱农民的金扁担。”王元红高兴地说。
石楼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技术推广专班是普及农业新技术的主导者。2024年,全县在9个乡镇设立12个“百亩试验田”,涵盖梯田地、沟坝地等四种地块类型,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共1643.9亩。试验田集成了膜侧播种、适时早播保墒、无人机“一喷多促”等技术,玉米、高粱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谷子增产70公斤左右,最高增幅达50%。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增产”与“环保”双赢。在灵泉镇的示范基地,可降解地膜覆盖的谷子田绿意盎然,与周边裸露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这地膜用完自动降解,不污染土地,还能保水保肥。”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杨丽文介绍,全县已推广该技术2万余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450元—600元。2024年遭遇严重旱情时,采用该技术的地块出苗率比对照田高出20%,在大旱之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为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石楼县构建了“专家+技术员+农户”的三级服务网络。2024年,全县56名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60人。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常年驻点指导,将课堂设在田间,把技术送到指尖。“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板桥村村民李建国说,技术员用手机App测土壤、看苗情,精准指导施肥用药,自家5亩谷子亩产提高了100多公斤。
产业多元
绘就富民新景
立足山多地多、气候多样的资源禀赋,石楼县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构建起多元特色产业集群。推进辣椒、西红柿、沙滩红薯、小杂粮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小蒜镇7000亩辣椒、义牒镇1000亩有机西红柿、辛关镇5000亩沙滩红薯3个产业基地,继续打造15万亩小杂粮、20万亩中药材、1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
“一亩蔬菜的收入顶过去五亩玉米!”罗村镇的种植户梁爱明的话,道出了石楼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富民效应。在他种植的40余亩有机西红柿基地里,鲜红的果实挂满枝头,正通过冷链车发往周边市县。这是石楼县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计划的一个缩影。
石楼县在沿黄四乡镇种植的5000亩沙滩红薯成了“金疙瘩”。辛关镇张家坡村村民刘瑞平种了120亩红薯,“以前种玉米亩产千把斤,现在红薯亩产4500多斤,地头价每斤1.8元,收入翻了好几番。”
与此同时,石楼县的品牌建设也让众多农产品更有分量。“奇湾”公共品牌旗下的谷子、红枣等产品,通过GAP备案和“三品一标”认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出20%-50%。石楼有机谷子走进吕梁市商超,每斤售价5.5元仍供不应求;有机红枣深加工成贡枣、枣夹核桃,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孙小辣辣椒、二妹子西红柿等品牌也声名鹊起,带动140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从科技赋能的试验田到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从整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到笑容满面的农户,石楼县用实干勾勒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正在发芽,特色的果实正在成熟,政策的阳光持续照耀,正朝着“全省旱作农业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李全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