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阳隅镇回坑村:正家风·破陋习·倡文明
闻喜县阳隅镇回坑村:正家风·破陋习·倡文明
在闻喜县阳隅镇,有一个名为回坑的村庄,它宛如一颗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走进回坑村,十六条村规民约醒目地展示在宣传栏、文化墙上,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悄然改变着村子的风貌,奏响了乡风文明的崭新乐章。
正家风,凝聚发展向心力
回坑村将“正家风、忠厚传、齐协力、奔小康”置于村规民约首位,“家风连着村风”的理念深植于村民心间。村民老周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他把“正家风”刻在门头,时刻警醒家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小周在外务工时,主动为乡亲捎带农产品,拓展了家乡农产品的销路;儿媳在家悉心照料老人,还积极参加村合作社组织的水蜜桃种植培训,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老周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
村里每年开展的“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更是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热心公益等行为标准细化,谁家表现出色,事迹就会被展示在公示栏,成为全村学习的标杆。如今,“一家好不算好,全村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回坑村村民的共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大步迈进。这种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促进了家庭和谐,更为村庄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使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更加团结一心。
破陋习,卸下生活重包袱
曾经,“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在回坑村盛行,给村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为改变这一现状,村规民约明确规定“高彩礼、共抵制”“婚丧宴、须简办”,为村民的行为划定底线。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严格依照村规民约开展工作,成为移风易俗的坚定推动者。
去年,村民小李结婚时,女方起初索要20万元彩礼。红白理事会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拿着村规民约耐心向双方家长讲解,最终促两家人达成共识,将彩礼控制在10万元以内。节省下来的资金,小李用于购置农用机械,为家庭农业生产增添助力。办丧事同样如此,以往办一场丧事,除了要请鼓乐班,还要摆几十桌酒席;如今按村规简办,最多摆10桌,不收贵重礼金。村民们纷纷感慨,少了攀比,心里轻松许多。此外,“讲科学、不信邪”的村规,让封建迷信在村里失去生存空间,村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生活负担得以减轻,幸福感显著提升。
倡文明,绘就村庄新底色
“环境优、户干净、村整洁、人精神”“讲文明、讲公德、讲秩序、讲卫生”,这两条村规民约成为回坑村环境整治与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村里将公共区域划分为卫生责任区,每家负责自家门前屋后的清扫工作。曾经随意堆放的柴草垛被清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美观的小菜园,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美化了村庄环境。村民王大妈笑着说:“以前觉得家里干净就行,现在不一样了,早上起来扫院子、擦门窗已成习惯,看着家里和村里都干干净净,心情格外舒畅。”
除了环境卫生得以改善,村里还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新建文化书屋和健身广场。农闲时,村民不再扎堆打牌,而是走进书屋学习农业技术,或是在广场上跳起广场舞,享受健康的文化生活。“学政策、心眼明”,如今,村民们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讨论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方法,整个村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文明之风吹遍村庄每一个角落,让回坑村不仅有了“颜值”,更增添了“气质”,绘就出美丽乡村的崭新底色。
回坑村的村规民约,虽无华丽辞藻,却句句贴近村民生活,如同一根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家家户户紧密相连。通过正家风、破陋习、兴文明,回坑村正沿着乡村振兴道路稳步前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杨秀文 贾朝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