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实践智慧化良策 赋能创新好文章
——长治市部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纪略
【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实践智慧化良策 赋能创新好文章
——长治市部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纪略
图为长治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工作人员向“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一行介绍馆内产品。本报记者王佳摄
室温恒定(22℃-26℃)、新风24小时置换、空气洁净富氧、噪音低于30分贝……8月5日,在长治市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中德集团董事长、长治市人大代表程田青向“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一行,展示了“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的“五恒系统”。这一系统是高端人居科技的精彩呈现,更是程田青人大代表履职视角的延伸。
在长治,像程田青这样来自产业一线的人大代表们正将车间矿井的实践智慧,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良策”。他们立足产业前沿,洞察发展脉搏,用实干与建言,书写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履职篇章。
程田青:70余份建议“织就”产业升级链
“立足山西、辐射全国、走向世界”——这是中德集团的发展蓝图,更是程田青作为人大代表推动区域产业链跃升的履职宣言。
从铝合金经销商到塑钢型材龙头企业,程田青深谙产业升级之道。面对山西铝镁资源优势与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他敏锐捕捉机遇,在人大平台上持续发声。他提出的《立足我省镁铝资源优势、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于培育我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建议》等建议,直指我省制造业升级的核心痛点——产业链整合与资本赋能。
履职期间,程田青累计提交建议70余份,参加专题调研10余次,涉及地区发展、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每一份建议的背后都是对问题的深刻洞察,是长达数月的调查研究,更是汇集群众诉求的表达。
建言迅速转化为实践:中德集团依托铝镁资源,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落地生根,与比亚迪、吉利等行业巨头达成合作。如今,中德集团已形成塑钢型材、管道、铝合金、新能源零部件四大支柱七大子公司协同发展的格局,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
身为连续三届的“老”代表,程田青将经营企业的经验转化为一条条建议,又将政策红利反哺产业,推动其发展壮大。
陈强:12亿元投入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
2023年,钢铁行业深陷“寒冬”,金烨钢铁集团总经理、长治市人大代表陈强却带领金烨钢铁集团投入12亿元进行全流程环保改造。这看似“逆行”的决策,源于他作为人大代表的双重担当:“环保不达标就得关停,3000名职工的饭碗不能丢!”
陈强的履职足迹遍布车间地头与周边村庄。当金烨钢铁集团周边的集店村村民反映货车扬尘扰民,他立刻投资500万元购置清扫设备,24小时维护厂区周边道路清洁;当焦化项目引发村民“环保焦虑”,他敞开大门邀请村民担任“环保监督员”,并额外投入5000万元实现废水零排放。
经过一系列环保升级改造,金烨钢铁集团成为长治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到真问题。”陈强坚持职工宿舍车间、企业周边村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三个必去”工作法,86条来自一线的意见建议成为他履职的“富矿”。
针对特种钢新材料“研发难、采购贵”的行业痛点,陈强在金烨钢铁集团内部开辟“小批量定制通道”,帮助一家小型供应商将定制化特种钢生产冲头的使用寿命提升一倍,提高销售额近60%。这一实践催生了《关于建立“产业链互助联盟”的建议》,促成12家本地企业联盟共享资源。
从解决“用工荒”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到利用工业余热免费为周边区域供暖(年投入超千万),陈强将“绿色效益”转化为民生温度。他的履职故事印证着:传统产业重生,需要转型勇气,更需要人大代表扎根泥土的智慧。
张世丽:千米井下植入智能基因
从清煤工到全国人大代表,潞安化工常村煤矿副总工程师张世丽的16年煤海生涯,就是一部煤矿智能化演进史。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要为煤炭行业发声,为矿工兄弟代言!”
在设备故障的轰鸣声中,张世丽摸索出“望闻问切”四诊法,解决疑难故障百余次;他将创新工作室建在基层队组,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60余项,获国家专利16项,年创经济效益300余万元。在他兼任智能办主任后,推动常村矿建成3个智能综采面、11个智能掘进面,通过山西省Ⅱ类中级智能化验收,实现“减人、提效、增安”。
一线经验化作沉甸甸的建议。三年来,张世丽围绕智慧矿山建设、煤矿先进产能、矿工权益保障等主题提交了17份建议。2025年全国两会,他直指智慧矿山建设瓶颈,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数据标准、加强人才培养”。
在张世丽看来,矿工的期盼就是履职的坐标:他推动设备更新换代,组织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建议企业拓宽晋升通道,改善食堂宿舍条件;在检察开放日活动中为矿工安全与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发声。
“每一次下井,矿工兄弟粗糙的手和期盼的眼神,都在提醒我人大代表要代表谁、为了谁。”张世丽告诉记者。这位从巷道深处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正将煤矿的机械轰鸣转化为智能转型的时代强音。
程田青在产业链上落子布局,陈强于转型阵痛中破壁重生,张世丽向千米井下植入智能基因——三位产业代表的故事,恰是山西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三晋大地上,新质生产力发展图景正在人大代表们的躬身力行中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王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