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桃源别样春
——忻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又见桃源别样春
——忻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五台县蒋坊乡泗阳村。
①繁峙县山会村。
②静乐县神峪沟村特色民宿。
③河曲县唐家会村亲子游乐园。
图为神池县烈堡村有机旱作胡麻种植示范基地。本版图片由张存良摄
近年来,忻州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路径,坚决扛起农业大市责任担当,将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坚持“实”字当头,下足“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真抓实干,高标准建成42个精品示范村和291个提档升级村,实现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良好开局。2025年,全市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计划再建40个精品示范村和360个提档升级村。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忻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处处焕发着“又见桃源别样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锚定目标
构建高效组织保障体系
为确保“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生根,忻州市构建了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及“重温领袖嘱托再奋进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章”现场会,持续推动工作走深走实。印发《忻州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2024年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要点》《忻州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打造沿黄流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项行动方案》和《忻州市黄河流经县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检查指导工作方案》等文件,对工作目标进行明确。编制《忻州市2024年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精品示范村汇编》,供各地学习创建经验,促进工作提升。
同时,忻州市成立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六个专项工作组,由市领导挂帅,确保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规划先行是先导。忻州各县(市、区)依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增收、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六大要素对村庄科学分类。2025年计划建设的400个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中,已有296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其余村庄均纳入不同层级的规划统筹管理,避免了“千村一面”,为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金投入是基础。忻州构建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2024年实施“千万工程”项目635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对获得省级奖励的忻府区、岢岚县各奖补100万元。2025年实施项目448个,投资1.26亿元,涵盖农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农文旅融合项目成为亮点,岢岚红芸豆、五寨甜糯玉米等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创建为产业注入活力。
干部素能是保障。忻州组织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三农”干部赴浙江就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进行考察学习,举办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培训班,对各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村党支部书记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文旅融合等工作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成效蝶变
五张“金名片”展现振兴活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两年来,忻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显著,展现出五张亮丽的“金名片”。
成果巩固牌:就业帮扶筑牢民生底线。忻州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了“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就业体系和“市有园、县中心、乡有站、村专人”的服务网络。“忻州月嫂”“五台瓦工”“繁峙绣娘”等劳务品牌享誉省内外。目前,全市建成1个市级就业帮扶基地、14个园区、226个车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7.15万人,超额完成任务。旅游产业连点成线,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2025年度利用省级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奖补资金拟支持2.3万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产业增值收益惠及农民。
环境提质牌:和美乡村焕发宜居新颜。聚焦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沟塘、农业生产废弃物、残垣断壁、家庭院落和改变农村群众不良卫生习惯等“五清一改”核心任务,忻州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清理交通沿线、村庄周边、村内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范围内的各类垃圾65.4万吨,整治残垣断壁和“六乱”问题3.8万处,绿化美化面积3000余平方米。802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4576个自然村,实现100%覆盖。2025年新增59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任务,污水治理率达44.2%。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特色牌:“杂粮之都”闪耀金字招牌。忻州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根基持续稳固。2024年产量39.96亿斤。杂粮产业成为“金字招牌”,种植总面积超300万亩、总产量60万吨,均居全省之首,年产值约44亿元。“中国杂粮之都”和“一都八乡”国字号品牌熠熠生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全省第一。特色有机农产品达655个,新增数和总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5家。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18.5亿元,同比增长7.0%。
融合升级牌:城乡一体共享发展成果。忻州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新改建农村公路100.7公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95处,农村电力可靠性和5G覆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503个。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95%。建成53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河曲县创新“幸福老年餐厅”等模式覆盖1.4万名老人。五台县作为省级试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
治理效能牌:善治乡村构建和谐根基。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和内在要求。忻州市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着力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2696名村党支部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激发活力。配备3506名农村网格员,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179个“一站式”调解中心,配备3697名调解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高效运转。在所有行政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2678个示范村挂牌。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建成覆盖全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定襄县试点积分制、清单制治理,岢岚县被列为婚俗改革试点,代县段家湾村被推荐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深耕未来
坚定方向续写振兴新篇
面向未来,忻州市将坚定不移沿着“千万工程”指引的路径,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精准发力。
聚焦粮食安全。忻州市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用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肉牛肉羊家禽和饲草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加工型马铃薯产业。
狠抓特色转型。忻州市发力链主企业、专家团队、拳头产品、特色品牌等关键环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创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并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引进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共建和美乡村。落实《忻州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转化好、运用好,努力走出具有忻州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路径。
突出绿色发展。忻州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建设质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水肥一体化;完善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建设生态乡村,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让“美丽生态”转变为“美丽经济”。
创新基层治理。忻州市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载体,积极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网格制、数字化等有效做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忻州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深刻印证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强大生命力、科学指导力和普遍适用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正满怀信心、步履铿锵,沿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正确路径,聚焦目标、真抓实干,奋力探索一条具有忻州特色、时代特征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必将在忻州大地加速成为鲜活的现实图景,新时代的“桃花源”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实践的乡村华章。
刘鑫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