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吕梁:文旅赋能沃土生金 乡村蝶变正逢其时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吕梁:文旅赋能沃土生金 乡村蝶变正逢其时
中阳县弓阳村一景。本报记者李全明 张剑雯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当思想的活力与政策的力量相互激荡,蝶变由此展开。
走进吕梁,记者看到了热气腾腾的一幕幕:“百企带百村”工程的实施,让企业入驻乡村搭台,带领村民致富;订单式培训助力吕梁山护工精准就业;从敢想敢干、一年忙不停的郝改珍,到用好政策的木耳种植大户王建军,从中阳县弓阳村的稳步发展到孝义临水村的“流量变现”……吕梁经济的活力,既源于政策的精准浇灌,也得益于百姓的灵活思维与创新实践,更在于这片田野上跃动的蓬勃生机。
好的政策:撬动经济杠杆
7月22日下午,在吕梁贝亲家政服务中心,26岁的周美君正和其他49位学员一起免费学习孕婴护理知识。与以往培训不同的是,周美君已经与北京某中介公司签订合同,完成26天的培训之后,她将正式入职。
周美君的快速就业,得益于吕梁市开展的“订单式”培训。该模式让学员与用工方在培训前双向选择、签订合同,学员培训合格后直接就业。
据吕梁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秦强介绍,2016年,吕梁市针对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文化程度低和大城市护工短缺的情况,启动了吕梁山护理护工免费培训脱贫计划。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设培训基地,实行学员“三包五免”政策。
为提高培训质量,吕梁市针对市场需求精准定制课程,并在省外建立吕梁山护工就业集散地,为临时待岗的护工提供3天免费食宿。
十年间,吕梁市共培训护工10.8万人。目前,护工平均月工资达6000元,金牌月嫂月薪可达1.7万元,服务遍及北京、上海、江苏等13个省份、31座城市。其中,有人自己创业当老板,有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
吕梁市服务护工的政策措施更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该市先后出台《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等20余份文件,构建起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今年,“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的重心转向就业环节,构建起一套“培训—就业—保障”全链条体系,《吕梁山护工就业工作提质增效十二条》《吕梁山护工就业订单式培训管理实施办法和吕梁山护工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同步出台,从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据统计,十年间,吕梁市政府年均投入约2500万元,撬动护工产业年收入达16.71亿元。如今,“吕梁山护工”已经成为吕梁一张闪亮的名片。这个名片背后是吕梁市政策持续引领、服务周到细致、不断为护工开拓就业新天地的生动实践。
政策惠及的不只是护工群体。在吕梁离石区吴城镇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54岁的李祥田从原来的种植大户转型为王营庄油坊的老板。
李祥田说,自从家门口建起了产业街,他便把荒废几十年的老手艺拾起来,开了这家油磨坊。油磨坊的胡麻油使用优质原料,广受顾客欢迎。李祥田算了笔账:“磨坊自去年8月份投产以来,已售出约3万公斤产品,实现毛利润80多万元。”
为帮助油磨坊快速发展,当地政府不仅给了李祥田优惠的房租,还给了油磨坊原料种植户350元/亩的补贴。油坊的原料不愁了,销路也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让李祥田对油磨坊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无论是“明星”护工,还是带头致富的李祥田,他们敢想敢干成就自身的同时,成为激励他人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榜样。
用好政策:百姓有了致富的勇气
弓阳村党支部书记郭士锋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的微信头像是一段文字:“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这让记者感受到他干事创业的决心。
弓阳村是移民新村。自村民搬迁入住以来,村委会就按照“老百姓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露营基地、休闲天幕、民宿等项目,让游客赏田园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建设已初具规模。
现在的弓阳村,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村民出了家门看风景,坐在家中开民宿,守在村里就能创业增收,日子越过越舒心。
政府鼓励干,政策接地气,百姓的思想观念跟着变,越变越灵活,越干越有奔头。
55岁的郝改珍,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开起了农家乐:“家里有客房有餐厅,村里旅游旺季时我们能接待十几桌客人。去年‘五一’小长假又摆了小吃摊,5天就收入6000元。仅去年5、6月,就挣了2万元。”
今年村里又鼓励村民每户学做一种小吃,打造小吃摊一条街,实现游客游在村里、吃在村里、住在村里,由此增收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
“旅游旺季在家里做生意,冬天就出去做护工,全年不休息。”郝改珍说,“虽然辛苦点,但政府给了好政策,就是给了咱致富的底气。”
郭士锋告诉记者,在中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弓阳村探索出了以“木耳+养牛”“光伏+旅游”四轮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特别是木耳产业方面,村民们种植积极性特别高。
王建军是村里的黑木耳种植户。此前一直在外打工。“2019年,中阳县出台多项针对黑木耳种植户的优惠奖补政策,2元多的菌棒,补贴下来只需0.54元,每亩地还补贴3000元。这样的政策让我发家致富的想法更强烈了。”
2020年,王建军承包了7亩土地,开始种植黑木耳,当年收入就将近12万元;2021年至2022年期间,他扩大种植规模,种下将近30万棒菌棒,不仅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我在太原买了房子,给孩子成了家,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建军自信地说。借着好政策带动贫困户增收,他今年又种了28万棒菌棒,家里常有客户上门收木耳,致富路越走越踏实。
2024年,弓阳村启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项目。一年来,村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待游客近10万人,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还将增加数千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百姓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只要他们干劲大,乡村发展的澎湃动力就会越发强劲。
人的动能:激活经济潜能
孝义市高阳镇临水村又名凤村,在这里,青砖灰瓦的建筑随处可见,整洁宽敞的街道两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茶楼酒肆、文创餐饮、临街商铺等门店沿石板街整齐排开,游客漫步其间,不仅可以体会古村的韵味,还可以一站式满足游、娱、购的需求。
这样的变化始于2023年。那一年,临水村借着“百企带百村”工程的东风,按照“一轴一带三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着力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形成“游在金龙山、玩在田园、住在古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他们先后与山西一果食品公司、山西金龙山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开启村企共赢的合作方式,为临水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该村常态化开展乡村大舞台、民俗表演等活动,去年春节推出的打铁花非遗表演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在开发乡村旅游、开展民宿改造的同时,村里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共享乡村发展红利。
60岁的郭加龙将家里闲置的房子都租出去当客栈,他和老伴又被聘请管理客栈,一年工资加房租收入6万余元。58岁的郭运福之前在外开车,自从村里发展旅游以来,他在家门口卖起了烤鱿鱼。“现在每天平均能挣1000元,一个月平均下来能挣2—3万元,我很知足!”郭运福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统计,2025年元旦、春节、元宵节“三节”期间,该村累计吸引游客6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80万元,带动就业800余人次。
临水村和弓阳村都是吕梁乡村振兴的缩影。两个村子的蝶变正是吕梁市委、市政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目标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吕梁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提出建设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目标,并连续两年将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列为全市20件大事要事之一重点推进,同时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村主体”的三级推进体系,让部分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
为了让乡村旅游重点村建好、运营好,吕梁市重点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消费“五个包联”机制,探索企业参与、联农惠农的乡村振兴模式,累计吸引社会投资超2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提升运营水平和效益,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
截至今年“端午”假期,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256.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26.3万元,带动就业8360人次。乡村旅游正成为“流量变现”的最佳实践,为吕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张剑雯 李全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