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抗战的历史画卷】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抗战的历史画卷】兵民是胜利之本
武工队是在反“蚕食”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图为太行区武工队向游击区、敌占区进发。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领导下,山西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民兵、自卫队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窑洞战、围困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沁源县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扫荡”之后,留置一个大队兵力驻守沁源城关及附近据点,并在城外的大集镇上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长期占领,在此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为了将日军赶走,沁源军民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持久围困战。8万沁源人民群众全民兼兵、全民参战,万众一心、敢于胜利。他们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数九寒天,带上粮食和日用品,转移进山庄窝铺。转移出去的民兵、自卫队员,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使敌人胆战心惊,日夜不宁。经过两年半的围困,最终取得了胜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当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由于日军的不断“扫荡”与“蚕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严重缩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了“挤敌人”斗争。抗日军民积极开展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日军在补给断绝的情况下,难以坚持,狼狈而逃。从1943年到1944年8月,根据地军民共“挤”掉敌据点128个,收复村庄2685个,解放人口36.45万,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再发展。
(连载16)
文图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