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巍巍青山上 热血铸忠魂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

七亘大捷纪念碑。

七亘村发展红色旅游,新建旅游景点铁索桥,现已对外开放。

图为七亘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战地重访
七亘村伏击战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以伤亡三十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四百余人。这场战役,八路军以少胜多,重创日军,也让七亘村名垂青史。

历史卡片
七亘村伏击战

  1937年10月中旬,日军第二十、第一〇九师团沿正太路西犯,国民党军孙连仲等部于正太路娘子关一线组织防御。为支援友军作战,刘伯承命令第386旅向娘子关以南及东南之敌侧后挺进,以便侧击沿正太路南侧平行西犯之敌。10月25日,陈赓率八路军第386旅第772团进至川口、孔氏村、王德寨地区。经侦察得知,日军迂回部队已向平定方向进犯,其后方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八路军当即决定利用七亘村、甲南峪间的有利地形伏击该敌。26日,第772团三营在伏击地区,对经过此地的敌辎重部队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此战之后,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必按原定路线再度西犯,遂指示第772团三营继续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设伏。28日晨,测鱼镇敌辎重部队果然沿原路出动,设伏部队抓住时机对敌后续辎重部队发起猛烈袭击,激战至黄昏,毙敌100余人,缴获骡马数十匹。
  刘伯承指挥八路军第386旅第772团在此实施“重叠设伏”战术,两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歼敌400余人,创造了抗战初期同一地点连续设伏的经典战例。作为我军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该战役不仅阻止和迟滞了日军的西进行动,提高了抗日军民的抗战士气,更对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大作用。

本报记者整理

  七亘村,这个创造奇迹的地方。80多年前,一场伏击战,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闻名于世。如今,七亘村人沿着先辈的足迹不懈奋斗,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让“农旅之花”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尽情绽放。

“重叠设伏”经典战

  盛夏的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满山青翠,清风宜人。如果不是80多年前的著名战斗,这个深藏太行深山的小村也许会一直默默无闻。
  站在村里的山上俯瞰,村民院落错落有致,红色景点布局其间,好似一簇簇花朵点缀在绿色的画布上。山体间,有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小道,村里的老人讲,过去这是进出七亘村唯一的路,也是著名战役“七亘村伏击战”的发生地。
  1937年10月下旬,忻口会战爆发。日军沿正太线西进,准备向驻守太原的部队提供给养。当时,娘子关有国民党军驻守,所以日军选择绕道七亘村向前进发。
  “七亘村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崎岖石路绕山盘旋,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七亘大捷主战场旧址的石拱门下,七亘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桃红诉说着当年那段传奇故事,“刘伯承师长亲自率部观察地形,断定敌先头部队已过,后续辎重部队必然要从这里经过,在此设伏,出其不意。”
  1937年10月26日拂晓,第386旅第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率三营在七亘村东西两侧高岭设伏。上午9时许,测鱼镇日军第二十师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向西开进,待辎重骡马进入伏击圈内,三营随即发起攻击,以拦头、截腰、堵尾的战术将日军分割成三段。“激战两小时后,除少数日军逃回测鱼外,共毙敌300余人,缴获军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我军仅伤亡10余人,取得了第一次七亘大捷。”从小就熟知七亘大捷故事的董桃红,边用石子画着地形图,边声情并茂地讲述。
  第一次七亘大捷后,刘伯承师长抓住日军迷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遵常”的弱点,再令第772团三营埋伏在七亘村,来个“守株待兔”,再给敌人一次打击。
  “三日内连续两次伏击,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毙敌人400余名,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董桃红说,这场战役,八路军以少胜多,重创日军,也让七亘村名垂青史。

“红绿交融”绘新景

  如今的七亘村,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七亘大捷纪念馆,墙上排列着一段段标记着时间与事件的文字,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为了缅怀先烈,七亘村修建了这座纪念馆。”讲解员董瑞红指着馆内的展品一一介绍,这张照片是村民董桂廷为八路军引路,八路军奖励给他饭盒和皮包;这张图片是村民董三元从敌军那里缴获了一挺机枪,交给八路军;这是村民自发给八路军送锅、送菜、送水,为伤病员煎药、送饭、疗伤……
  “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先辈的牺牲与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董桃红接过话介绍起来。这些年,七亘村经过整体规划,先后修缮八路军伏击战遗址、扩建红色文化纪念馆、新建烈士墓 园……通过复原战场场景、陈列历史文物、讲述战斗故事,打造了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让红色文化既‘留得住’又‘活起来’,吸引了各地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打卡’,年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董桃红高兴地说。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七亘村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当地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野生连翘等资源丰富。依托这些资源,村里建设了农业观光采摘园,大力发展餐饮、民宿,引进了酒厂、茶厂。如今,七亘村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交相辉映,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也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

多元发展势头强

  漫步在七亘村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之中。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董桃红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将旅游资源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七亘村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旅游停车场,修复了1.7公里的七亘村伏击战遗址千年古道,整合土地规划了270亩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还新建多处餐饮住宿接待点,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我们不断丰富采摘园种植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几个月来,樱桃、桃子、苹果等依次成熟,采摘时间从5月一直延续到11月,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个‘春赏花+秋尝果’的乡村旅游‘打卡地’。”董桃红说。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不出远门就有活儿干。“每年游客这么多,开个农家乐挺不错。”“我在采摘园务工,每天收入不少。”“村里的酒厂和茶厂也需要不少劳动力,我不愁活儿。”……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眼中的幸福。
  七亘村变迁是平定县的一个缩影。如今,该县特色农业、红色文旅、砂陶产业等多元产业齐飞,古州新生翻开新篇章。
  上色、上釉、贴花……平定县陶瓷产业工业园区的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赶制海内外客商的瓷器订单。2014年,平定砂器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独特魅力深受大家喜欢。
  曾经不起眼的小镇张庄,如今拥有一个响亮的新名字——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目前已入驻以贝特瑞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企业9家,建成贝特瑞年产5万吨、中烨年产4万吨、中烜年产4.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电池小镇产值达到4.11亿元。
  ……
  昔日的小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闫书敏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永恒的记忆 不朽的精神

  太行深处,层峦叠嶂。走进七亘大捷纪念馆,记者从历史的记忆中,触摸那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
  展柜里,一把大刀静卧在红色绒布上,刃口布满深浅不一的豁口,刀身微微卷曲。讲解员董瑞红介绍:“这是当年伏击战中战士们与日寇白刃格斗的武器。每一道豁口,都记录着一次奋力的劈砍、一次殊死的搏斗。”这把大刀如血性与勇气的化身,令人震撼。
  移步至战役沙盘前,1937年10月25日至28日七亘村伏击战的标识被郑重陈列于核心位置。讲解员按下遥控按钮,背后的大屏幕开始播放这场经典战役的模拟视频。
  视频与沙盘相呼应,生动再现了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精准洞悉日军骄横轻敌的心理与行军规律,于同一峡谷,三日内连续两次设伏。此举打破了“战胜不复”的兵法常规,出敌不意,予敌重创。
  沙盘上蜿蜒的峡谷沟壑,与屏幕中动态推演的战术布局,生动还原了当年那场经典战例。这场大捷也充分说明,胜利不仅源于勇武,更源于洞察秋毫、敢于创新的非凡胆识与智慧。
  走出纪念馆,对面山间的七亘村伏击战遗址清晰可见。山风阵阵,山谷里仿佛又响起激战的呐喊声。战争的创伤被岁月抚平,但历史的记忆却在这里被精心守护、代代相传。其中淬炼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及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也必将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薪火相传。

霍雪茹

赓续
红色是根脉 绿色是未来

  红色是根脉,绿色是未来。七亘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桃红心里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我们村守着两样宝——红色的根,绿色的山。发展,就是要把这资源真正变成村民口袋里的资产。”
  2008年至2014年,通过走出去与迎进来的方式,七亘村逐渐走出一条红色与绿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扩建的七亘大捷纪念馆、新修的烈士陵园肃然矗立,无声讲述着抗战烽火传奇;新近落成的悬索吊桥飞越山谷,为游客打开俯瞰壮丽山河的窗口;村中闲置老屋经过精心改造,成为一间间承载山野清风的特色民宿。在红色底蕴的深厚滋养下,山间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远方游客,更引来了发展的“财气”。
  资源活了,日子也甜了。村里引进的酒厂、茶厂,为村民提供岗位,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就业。370亩采摘果园的日常管护,为数十名村民提供了稳定收入。随着游客增多,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导游讲解等新活计也纷纷涌现。村民董永青守着自家小院开了间农家餐馆,他掂量着手中新摘的蔬菜,笑容朴实:“现在这路宽了,人多了,咱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比过去光靠老天爷吃饭强太多了!”
  用历史照亮前路,以青山孕育未来。七亘村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守护着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更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如今的七亘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红色故事,展示着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

霍雪茹

记者手记
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太行山深处七亘村,两个场景跨越80余年遥相呼应:1937年深秋,刘伯承师长打破“战胜不复”的兵法常规,以“重叠设伏”的军事谋略创造抗战奇迹。如今,这片曾浸透热血的土地上,红与绿的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从军事智慧到乡村振兴,七亘村的故事贯穿着一个核心:创新与突破——这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精神基因,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历史硝烟中,创新与突破是劈开困局的锋芒利刃。第一次七亘大捷后,刘伯承师长抓住日军迷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遵常”的弱点,同一地点设伏“守株待兔”,再给敌人一次沉重打击。三日内连续两次伏击日军,取得自平型关大捷以来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这种对战场规律的颠覆性运用,不仅是战术创新,更是敢于突破、善于应变的军事智慧的生动实践。正是这种创新与突破精神,让装备落后的八路军在强敌环伺中屡创奇迹。
  在当下发展中,创新与突破仍是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2014年村“两委”换届以来,一穷二白的七亘村,填沟壑修建刘伯承广场、党旗广场,扩建七亘大捷纪念馆,整合土地资源建设采摘园,成立旅游公司、引进绿色产业……最困难的时候,集体没有钱、村民不理解,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书记10万元、主任7万元……”说起那段日子,七亘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桃红坚定地说:“党员干部就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为。”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突破,七亘村逐渐明晰了红色与绿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如今,走进七亘村,绿水青山间有让人铭记的红色记忆,有可以体验的历史场景,还有各类特色农产品。“看红色故事、吃农家风味、住山间民宿”成为红色旅游新体验。七亘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征程上,创新与突破是继往开来的强劲引擎。七亘村的启示在于:创新与突破从不囿于一时一地。当年的“重叠设伏”,打破的是军事教条;如今的“红绿融合”,突破的是发展惯性。让历史照进现实,让资源变成资产。面向未来,创新与突破仍是照亮前路的火把。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中,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描绘出更壮阔的振兴图景。

杨文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