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大刘村:蔬菜吃上“定制餐”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8月1日,长子县丹朱镇大刘村的蔬菜园区内,陇椒、圆椒、红泡椒等蔬菜尽情地舒展着枝叶,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压弯了藤蔓。蔬菜园区负责人柴慧民告诉记者,这蓬勃的长势得益于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的应用,该园区也因此成为长子县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板。
  大刘村建有38座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和28座高标准春秋棚,蔬菜年产量达500万公斤。在蔬菜园区的控制室,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细密的滴灌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将水和肥料精准送达每株蔬菜的根部,且肥料是根据蔬菜生长情况配比的,确保了节约高效。
  “水肥一体化技术把灌溉和施肥‘合二为一’,智能控制系统将蔬菜‘营养餐’,按照各个生长期所需养分多少供给到蔬菜根部,既不浪费,还能保证蔬菜茁壮成长。”柴慧民算了一笔账,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新技术节水70%,节肥2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而蔬菜产量却提升15%-20%。不仅如此,园区智能温控设备、二氧化碳发生器、病虫害监测器、补光灯等“科技装备”的助力,为蔬菜全天候生长提供了保障。
  “以前凭经验浇水施肥,现在靠数据说话。”种植户李慧青捧着自家种植的陇椒喜上眉梢,“你看这品相多周正,口感也更脆嫩,收购价每斤能高出几毛钱,一季下来多赚好几万。”
  对于设施农业的未来,柴慧民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将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让更多科技在大棚里落地。同时重视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持续双赢。”

李全宏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