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西】幸福河湖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吕梁市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见闻
【美丽山西】幸福河湖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吕梁市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见闻
湫水河蓄水景观生态园。
文峪河桑村段。
孝河胜溪湖森林公园。
河湖,是大地的血脉,满足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7月22日,我省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的决定》,号召在全省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
吕梁市,这座因吕梁山脉而得名的城市,沟壑纵横,河流众多。全市大小沟道17.69万条,流域控制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有9条,市管河流有10条。近年来,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创新采用“智慧河长”助力“河长+”机制,不断强化河长履职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境内河流综合治理路径,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智慧治水
“互联网+河长”长效机制建立
“以前巡河全靠两条腿,现在有无人机作‘天眼’,巡河效果和效率提升显著!”8月3日,吕梁市三川河支流罗候沟上青龙村村级河长强安亮正沿着河道认真巡查,目光仔细扫过河道的每一处水域及堤岸。
“吕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2%,沟道众多,受环境和时间限制,传统的步行巡河效率较低,存在问题发现不全、溯源能力较弱等情况,监管手段也存在盲区。”吕梁市河长办主任冯兴宏说。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吕梁市积极探索智慧治水模式。2018年,在全省率先应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智慧河长”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省、市、县三级平台。
“河面是否有漂浮物、河岸有无垃圾堆积、水体颜色和气味是否正常等,这些需要记录在巡河日志上的情况,都可以实时上传。”冯兴宏说,使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各级河长可以实时上传巡河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帮助上级河长及时了解辖区范围内河道信息、生态环境状况、河流断面实时监测情况等各类信息,监管部门也能实时了解每位河长和巡河人员的巡检轨迹及现场数据,实现河道治理活动可视化管理。
“互联网+河长”的信息化管理,让各级河长巡河、河长制信息公布、治水公告、河流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公众监督、流域长效管理更加智慧便捷。冯兴宏告诉记者,系统运行以来,全市注册用户2218名,登记河长1819名,上传巡河日志近67万条,为河长制工作智能分析、动态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而无人机的引入,更是为巡河工作插上了翅膀。2019年,吕梁市创新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推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的巡河新模式。无人机在空中360°全景拍摄,让占用河道岸线、污染河道水环境的不良行为无处遁形,为“清四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去年,全市在重要河流、水库安装视频监控159个,建无人机机场2个,并全部纳入“智慧河长”系统统一管理,13县(市、区)的河长日常管理、动态调整、巡查记录、信息发布、履职考核等,均实现了智慧化管理。
依法治水
“河长+警长+检察长”三长联动
“现在是黄河临县段的采砂禁采期,一定不能心存侥幸、偷偷施工!大家都要提高觉悟,自觉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8月1日,在黄河岸边的临县八堡镇八堡村,县公安局环食药大队干警王志刚耐心叮嘱采砂业主和岸边群众。
“河长+警长+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机制,是吕梁市依法治水的一大创新。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12月15日至翌年3月31日的凌汛期,是黄河临县段的采砂禁采期。在这期间,吕梁市各县区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干警都会走进黄河沿岸村庄,实地查看采砂禁采期的法律执行情况,确保河道的安全与清朗。
2018年,吕梁市便建立了河长制管理司法介入机制,加强了河湖管理保护的监管力度。“建立河长办检察联络室和公安警务室,开展‘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联合督导检查,对符合公益诉讼涉河违法项目,全部纳入公益诉讼案件查办范畴,实现水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无缝衔接。”吕梁市水利局河道事务中心主任程鹏勇说。
持续发挥“河长+警长+检察长”三长联动作用,构建“行政执法+刑事打击+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协同联动机制,2024年,吕梁市河长办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台《黄河吕梁段联合执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河道采砂监督管理的通知》。
“三长联动”,首先是河长领办,行政执法全程推动。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基础上,吕梁市逐年完善体系制度建设,四级河长全域覆盖,常态化开展河长巡河护河,制定《吕梁市基层巡河员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专职巡河员队伍,实现河长制最后一公里“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流域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9条河流全部设立河长,其中市级河长14名,县级河长156名,乡级河长363名,村级河长1286名。2024年全市累计巡河12.56万人次,发现问题1770处、完成整改1648处。
警长协办,刑事司法密切联动。全面建立与河长制相配套的“河流警长制”,为市级河长每人配备一名河流警长,为每条河流分别设立县乡河流警长。2024年,全市公安机关已落实各级河流警长402名,分别对全市流域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9条河流分片负责。
检察长督办,检察监督依法推动。制定出台《关于推行“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联动开展河道专项公益诉讼的意见》,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针对各类问题分别进行立案查办,有效制止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去年,联合检察机关巡河2次,督促完成黄河干流石楼段历史遗留的2处“四乱”问题整改,启动涉水公益诉讼案件2起。
系统治水
因地制宜实施“一河一策”
盛夏时节,文峪河碧水粼粼,水草青青,风光宜人,早晚间常有市民沿河道闲庭信步,充分感受亲近自然的惬意。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家住河道附近的市民老张告诉记者,早几年,文峪河文水段四周杂草丛生,臭味熏天,“夏天我家连窗户都不想开”。
文峪河是文水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当地先后投资5亿元,对境内文峪河25.2公里河道进行系统治理。针对文峪河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的现状,该县多部门协作,综合施策,狠抓水污染防治,使河流水质逐年提高,到2024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同时建立完善母亲河管理机制,河道内“四乱”现象全部清除,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今年3月,我省首批省级幸福河湖名单公布,文峪河被评选为“五星级”幸福河湖。
文峪河由“杂草丛生,臭味熏天”到“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过程,正是吕梁市建设幸福河湖的缩影。2023年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该市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探索境内河流综合治理路径。
聚焦上下联动,高位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吕梁市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坚持总河长令制度,健全统筹机制。2023年以来,连续签发3个市总河长令,系统部署幸福河湖建设重大事项,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紧抓政策机遇,创新打造幸福河湖样板。2024年,全市完成孝义、岚县、文水、兴县、临县、柳林、汾阳7县(市)7条(段)河流幸福河湖建设任务,通过省级复核达到五星级2条(孝义市孝河、文峪河文水段)、四星级4条(汾阳市禹门河、湫水河临县段、三川河柳林段、蔚汾河兴县段)、三星级1条(岚河岚县段)。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申报审批工作。
今年,围绕三川河离石段、磁窑河交城段、屈产河石楼段、三川河方山段等6条(段)河流,该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13县(市、区)幸福河湖建设。“响应第4号省总河长令,我们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河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强化河长履职尽职,持续提升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平。”冯兴宏说。
本报记者高桦
本栏图片由吕梁市河长办提供
记者手记
让每一条河流都焕发生机活力
幸福河湖建设是推动河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连日来,记者在吕梁市这片热土,深刻感受到了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动实践。尤其是柳林县的三川河让记者印象深刻。
三川河柳林段又叫清河,在当地还有另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抖气河”。“抖”是柳林方言,发去声,气体往上冒、飘的意思。清河的源头是吕梁市第一大泉柳林泉,自上世纪80年代起,柳林泉流量减少50%以上,“抖气河”不再“抖气”。近年来,得益于柳林泉域地下水资源保护,泉源出流量回升,昔日“四十里抖气河”盛景再现。
近年来,我省各级全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幸福河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7月22日,我省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的决定》明确,要在全省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
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河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持续提升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平。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深化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河湖治理提质增效,努力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让每一条河流都焕发生机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新机遇,找准发力点,把美好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高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