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一万立方米中水池改变村民生活质量
——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污水治理小记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一万立方米中水池改变村民生活质量
——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污水治理小记
张海厚正在用中水洗菜。本报记者张剑雯摄
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经过雨污分流改造后,从此“雨归雨”“污归污”,雨水和污水不再合流。昔日村民随意倾倒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形成的臭水沟变成碧波荡漾的蓄水池,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月29日,记者跟随“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来到中街村看到,村里文化墙上“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的标语格外醒目。穿行在一条条焕然一新的街道上,整洁的路面、一万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新建的篮球场、绿化广场相得益彰。
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说:“这个蓄水池其实是中街村的中水蓄水池,这里改造前是个自然形成的污水坑。”
曾经的中街村黑臭水体面积约3300平方米,因村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问题在雨季尤为突出,雨水裹挟生活污水、各类垃圾杂物汇集于此,日积月累,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为根治这一问题,介休市委、市政府投资540余万元,专项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中水利用”项目。
2023年,介休市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被纳入“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省级重点工程,其中包含义安镇中街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
赵鹏介绍,整个治理工程包括三个方面:控源截污,即建设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站,配套铺设总长1.5万余米污水收集管网,将村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从源头阻断污染物直排;内源治理,即针对水体底泥颜色深、异味重问题,对坑塘底泥进行全面彻底清淤;生态修复,即通过建设生态滤床、生态护坡,有效控制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同时增加曝气设施,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赋予水体持久生命力。
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站,形成“管网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闭环系统。中街村黑臭水体变成一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池中一角种植的黄菖蒲,形成了生态塘,经过生态塘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村里绿化或输送到附近的企业再利用。
中街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成功,赢得村民交口称赞。正在院子里洗菜的村民张海厚告诉记者:“以前大家路过污水坑都是加快脚步绕道走,现在环境变好了,苍蝇蚊子也少了,房前屋后都非常干净整洁。人们吃完饭,都能在池子附近聊聊天、纳凉了。”
据了解,中街村南面一公里处就是汾河,这里的污水处理情况会影响到汾河。近年来,介休市聚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治理的总体目标,坚持因地制宜、补齐短板,精准实施20个“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该市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对6个行政村19处黑臭水体采取截污控源、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消除国家监管和省级监管名单中的农村黑臭水体,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能力和黑臭水体治理能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张剑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