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故事】党员在身边 幸福零距离

——介休市“双报到”机制让党群服务更有温度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张大爷,你这血压得注意啊,明天早上我再来量一次。”7月31日清晨,介休市北坛街道农业局宿舍的院里,住在3单元的于广娟医生边收拾血压计边叮嘱道。作为晋中三院的内科医生,她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小区健康顾问。而在小区凉亭里,住在对面楼的梁青梅医生正被几位老邻居围着咨询养生知识,这已成为他们晨练后的固定节目。
  这些穿梭在楼栋间的“健康顾问”“维修能手”“法律达人”,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党员志愿者。“以前我们这儿开个楼道会都凑不齐人,现在不一样了。”退休教师王大爷指着墙上鲜红的党员公示栏感慨,“你看,医生、老师、工程师全是老邻居,但党员这身份一亮出来,大伙儿的心就聚拢了!”
  把人心聚起来,曾是这个建成于1992年的老小区最大的难题。时光倒回几年前,锈蚀的管网、坑洼的路面、杂乱停放的车辆,让居民们苦不堪言。改变的契机源于介休市推行的“双报到”机制。“就像一根红线,把沉睡在花名册上的党员串成了服务链。”北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冀翔楠介绍,为了让“红线”发力,农业局宿舍联合棉织厂宿舍、统计局宿舍及塔西巷组建了联合党支部,将34名在职党员、2名在册党员和46名退休党员分类建档,并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领头雁”,组织力量迅速转化为服务效能。
  清晨的义诊亭是服务缩影,指尖上的响应则是效率革命。“最方便的就是这个!”居民程青兰点开“邻里一家亲”微信群,“上次暖气漏水,在群里一说,5号楼的水暖工李师傅立马到!”记者在这个微信群里看到,“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运转得热火朝天。支撑这一模式的,是社区精心梳理的三张清单:资源清单摸清党员专长,需求清单收集居民诉求,项目清单对接服务内容。据统计,依托清单和平台,社区已组建了医疗健康、法律咨询等10支专业服务队,推出了12个特色服务项目。
  这些活跃在社区一线的党员志愿者和高效运转的线上服务平台,背后是介休市“双报到”机制的强力支撑。该机制的核心在于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驻区单位党组织到街道报到,通过组织共建、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力量精准下沉,让党群关系更紧密、基层治理更高效。
  这种治理效能的提升,在今年介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双报到”机制,整合下沉的专业力量,城建局的党员现场指导管网改造,交警大队的党员帮忙规划停车位,许多居民长期反映的问题在联席会上逐一解决,这一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让社区工作者感到振奋。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闰梅表示,“双报到”带来的不仅是人力支持,更是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随着“硬环境”痛点一一消除,服务的温度在邻里日常的细水长流中持续升腾,党群关系也愈发融洽。“现在串门不光是唠家常,还能学本事。”居民们笑着说。从健康咨询到家电维修,从辅导孩子到照料老人,在这个温暖的院子里,党员和群众早已融为一体。走在小区里,“党员家庭”的标识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破解民生难题到绘就幸福图景,背后是一套精密的“服务闭环”在高效运转。在介休市,街道干部化身“大管家”包联社区,社区“两委”成员变身“小巷总理”包联小区,党支部委员成为“贴心楼长”包联楼栋。这种三级联动机制,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个角落,让“党员在身边,幸福零距离”成为现实图景。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