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百年阀门 老树新花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百年阀门 老树新花
阳泉阀门生产车间一角。本报通讯员摄
阳泉高新区,蓝天白云下,如茵绿草中,一处高大的厂房赫然矗立。
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一字排开,机械手上下翻飞。工人指尖轻触按钮,数控设备高效运转,一件件精密阀门部件流畅成型。
如果不是厂史馆墙上发黄的照片,没有人会把它和100多年前名叫“永巨”的小作坊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阳”字阀门,见证现代机械工业蓄势成长。
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百年老企,何以新生?记者行走其间,探寻阳泉阀门在时代浪潮中一路向新的蝶变密码。
岁月磨砺铸就“坚韧不拔”
2014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最后的铸造厂》真实记录了阳泉阀门公司生产场景:巨大车间烟尘弥漫,吊梁飞车,铁水飞溅,舂砂造型,修模合箱。工作环境用三个字总结:脏、差、险。
当时的铸造工艺是全国仅存且最落后的工艺。镜头里的工人们满脸黑污。他们调侃自己:被白灰熏染只剩下两只眼是黑的,被黑尘熏染只剩下两只眼是白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片名“最后的”三个字背后,是滚滚时代浪潮下老企业的艰难和苦涩。
1924年,阳泉市这个名称,还未正式出现在山西省的地图上,但在晋东这片因正太铁路兴建而渐渐人烟辐辏的土地上,一家名叫“永巨”的企业诞生。“永巨”,这个名字代表了奠基者们心中的梦想——创造一份兴旺发达的不朽事业。
一百年的风雨洗礼,“永巨”矢志不渝,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合并八家企业,改称阳泉市阀门厂,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制为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百年漫长岁月里,经历种种变革。
这一次,阳泉阀门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最初的厂址已经被市区繁华的街道包围,破旧的厂房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破茧重生”迫在眉睫。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本就不太高的行业利润岌岌可危,“搬家”要的是投入,风险又如影随形。是主动“脱胎换骨”求生存,还是原地踏步听天由命?
岁月赋予了阳泉阀门深厚的底蕴,也铸就了它坚韧不拔的品格。2020年,阳泉市政府按照“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的原则,大刀阔斧地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腾笼换鸟”“专业化重组”。“搬家!拿出家底搬家!”公司毅然作出了抉择。他们自筹7000万元“搬家”启动资金,走进了赓续创业的新天地。
36岁的杨彦光在阳泉阀门工作已有15个年头了,父亲杨承惠更是为厂子奉献一生,直至退休。数十载光阴匆匆,父子二人共同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和变迁。
在杨彦光的童年回忆里,阀门厂如同一幅褪色的老油画,斑驳的红砖厂房爬满了牵牛花,下雨天车间门前的水洼里,倒映着父亲忙碌的身影。
“百年间,阳泉阀门历经了无数次的变革与挑战,市场竞争、技术更迭、经营起伏。而正是由于企业和职工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才一次次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企业发展的奇迹。”杨彦光说。
百年匠心锻造“微米刻度”
1924年,“永巨”点燃山西阀门工业第一缕星火。发轫于此,始终锚定“工业阀门制造”这一核心领域,阳泉阀门将“专注”二字刻入发展基因。
谢贤村回忆起工作岁月时如数家珍。
195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厂,通过精细调控冲天炉的风压与风量,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于1988年获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功。在秦山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他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了海水阀的研制任务,于1993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赵爱花,1992年大学毕业,1996年来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她曾深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搞维修,也曾在酷暑难耐的神华焦化工地调试机器,还爬上过邯钢高耸入云的高炉铁梯。她带头解决技术难题千余项,取得国家专利40多项。公司专门成立了“赵爱花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传、帮、带”的任务交给了她,她也不负所托,培养出了一批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
2021年搬迁至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后,阳泉阀门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设备,加速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为“精工制造”奠定了基础。
生产车间里,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对“精”的追求。5.7米立式数控车床,加工直径2.8米的大型闸阀时,能将精度精准控制在微米级。氢能阀的“零泄漏”标准要经过无数次严苛的密封测试才能确立。凭借对细节的极致把控,“阳阀制造”的5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个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代一代人的奋斗成就了一个百年企业,也迎来了企业在新时代的飞跃。现在,阳泉阀门的产品进入上海宝钢、秦山核电、天津煤气、神华集团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凭着企业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买闸阀,到阳泉”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其生产的10余类、120个系列、1300余个规格的产品广泛用于冶金、焦化、水电、化工等行业,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创新基因催生“老树新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以“研发立企、标准兴企”为信条,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6200余万元用于研发。设立省级技术中心,组建39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72项,获得专利63项。
7月的阳泉暑气正浓。车间里,50岁的阳泉阀门技术创新部部长靳利铭回忆着自己刚入厂时的情形。
那时,技术部正在攻关冶金阀门,部门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的岗位倒三班,技术部是“没班”,因为加班加点把进度赶在前头,后面的工序才有余地。
时光流转,如今这股“赶在前头”的劲头早已化作所有员工心中的责任。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阳泉阀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1%左右,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
在氢能阀门生产线上,技术突破的脉搏跳动得最为有力。2024年,阳泉阀门产品通过58项国内技术空白填补、10项国际先进水平认证,主导修订《高压氢气用管线球阀技术规范》,产品通过欧盟CE、美国API双重认证,远销至30余个国家。
创新基因已融入企业的血脉。阳泉阀门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博士驻企工作站”,攻关相关技术,及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动态,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与此同时,随着劳模创新工作室与“金牌工人”晋升体系的建立,全员培训与技能竞赛提升素养,一线工人月均收入破万元。高温硬密封球阀突破650℃耐温测试,助力产值从3000万元跃升至1.2亿元。
行走至车间的另一端,28岁的技术员代甜甜正记录着设备材料数据。这位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年初通过阳泉市“带编入企”政策加入了企业技术团队。在代甜甜眼中,前辈们伏案工作的背影,就是最生动的入职教材。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如今,“赶在前头”的劲头,依然在阀门厂传承着,代甜甜告诉记者,前人技术积累如山,而自己正站在山巅远眺。
今年上半年,阳泉阀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其中,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这份成绩单背后,离不开233名员工将企业做强、做优的决心。
历经淬炼、向新而生。阳泉阀门,一家百年企业成长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无惧风雨、逆风前行的生动写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阳泉阀门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翼,以人才聚力为帆,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上破浪前行,在新的时代考卷上续写新的荣光。”董事长杨亚蓉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白雪峰 苏晓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