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尾水变中水 变化真明显
——静乐尾水湿地项目见闻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尾水变中水 变化真明显
——静乐尾水湿地项目见闻
尾水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本报记者张剑雯摄
静乐县是汾河流经的第二个县,这里的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忻州市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夏日的蓝天白云下,公园里草木繁茂,汾河水奔流向远方,将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作为汾河中上游段水源涵养地,静乐县把保护水资源和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在与湿地公园相隔不远的土地上,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正在为保护汾河水发挥着积极作用。
7月28日,记者跟随“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来到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现场。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王旭珍介绍:“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于今年5月投入试运行,采用‘生态渠+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稳定塘’的处理工艺,利用人工湿地强化净化功能对尾水进行净化处理。”
据悉,该项目投入试运行后,经过一个月的系统调试与生态净化,实现了“尾水变中水”的转变,出水水质由地表V类提升至Ⅲ类标准,预计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58.4吨、氨氮2.92吨、总磷0.59吨。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汾河川湿地水环境,还筑牢了汾河入黄水质的保障线。
该项目利用水生植物芦苇、菖蒲根系的吸附作用与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深度净化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最终通过生态塘与植被缓冲带净化水质。全程依托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污染。
在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的出水口处,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静乐分局水执法中队队长段治军向记者展示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样,不难看出,进水口的水样整体浑浊,出水口的水样更为清澈。
据王旭珍介绍,过去,静乐县每日产生1.2万吨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以地表水V类标准排入汾河,虽然达标但并不清澈。现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再通过湿地的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有了更大的改善。
未来,该项目还将推进水生植被补种、生态缓冲带建设,提升湿地系统稳定性。拓展中水在生态补水、景观灌溉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截至目前,忻州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6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完工率达100%。下一步,该市将统筹抓好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改善提升等重点工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张剑雯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