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西】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长治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
【美丽山西】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长治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
屯留区压煤村庄整体搬迁项目建设现场。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后的矿区景色。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上党区北呈乡北张村土地复垦项目现场,工人正新建路沿基础。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在旧村煤矿塌陷的50亩土地上,如今已建成垂钓、水产养殖、销售一体化的项目,这里正在以转型之名焕发出新的活力。潞州区堠北庄街道店上村——一个曾经因煤而兴盛,又在煤海中寻得出路的村落。近些年,它以采煤沉陷区治理出名。从废弃矿山的修复到受损农田的复垦,再到凋敝宅基地的重建……长治在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为煤炭大市,长治采煤历史悠久,沉陷区点多面广。目前,全市共有煤矿企业111个,主要分布在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和长子县等地。面对这一现状,长治市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重中之重,出台《长治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长治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加速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植被重建 矿山披绿装
站在武乡县蟠龙镇上型塘村老西凹矿山的坡地上,眼前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高低错落的枝叶间透露出勃勃生机。30多亩的梅杏树一片葱茏,十分惹眼。“今年梅杏树开始挂果。”上型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巩志平感慨,老西凹即将变成“花果山”。
回想起挖煤的那些年,村民巩专官记忆犹新:“那时,到处都飘着黑灰,路是黑的,树也是灰的。”曾经的老西凹矿山,大洞小洞连绵不断,煤矸石随意堆放。一到雨天,黑水横流,地质灾害频发。采煤曾是蟠龙镇的经济支柱,但长时间的深层采挖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如今,裸露山体和坑洼不平的谷地上长出了梅杏。“真没想到,采煤沉陷区能结出甜果子。”巩专官说。近年来,武乡县高效推进辖区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针对老西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县林业部门精心指导上型塘村村民筛选树苗,采取大坑、大水,补植、抚育等措施确保成活率,结合苗木生产和景观效果合理配置种植空间,形成与周边相协调的生态系统,加快恢复老西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长治市坚持科学治理、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破坏严重的矿山,采用工程治理方式,通过削坡放坡、采坑回填、植被恢复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功能。而对于生态破坏相对较轻的矿山,则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经过治理,“伤疤”逐渐愈合,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业内专家认为,长治境内不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俱佳的废弃矿山,治理此类矿山可以积极探索转型利用的新路径,发展文旅等产业。
盛夏时节,众多游人走进襄垣县王桥镇,参观位于此处的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五阳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面积约1.84平方公里,治理后的采空塌陷损毁道路宽阔平整,河道变成景观通道。“矸石山治理是这里的标志性工程。”五阳煤矿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分层绿化、梯次种植”,矸石山现在成了绿色观景山。
微风吹过,五阳煤矿的矸石山上绿浪翻滚。该矿持续推进矿区绿化建设,累计种植了42个品种的树木6893株、各种花卉3576株,全矿绿化面积约7.5万平方米,占矿区总面积的39.56%。“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五阳煤矿环保技术科的崔鹏毅表示,将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着力提升矿山的“含绿量”。
科学复垦 耕地焕新生
7月16日,上党区举行了2025年重点项目建设拉练大检阅活动,对辖区内的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拉练检查。北呈乡北张村土地复垦项目,通过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乡村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注入新活力。
北张村,地处上党区雄山五矿采煤区。“自2021年,耕地地表开始积水并出现裂缝,造成玉米减产。”北张村种粮大户赵燕军说。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上党区扎实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工作。
剥离浅表土层、客土填充沉陷区域、做路沿基础、挖水渠……雄山五矿土地复垦项目有序推进。《土地复垦条例》要求,谁破坏、谁治理。北张村土地的开裂、沉陷,由雄山五矿回采造成。“我们及时对村民进行补偿,补偿标准为旱地500元/亩、水浇地800元/亩。”雄山五矿土地复垦项目负责人赵飞翔表示,沉陷稳定以后,该矿立即启动土地复垦项目。
雄山五矿近年来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在北呈乡北张村、须村、朔村等地,对602亩沉陷土地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农田耕种条件。数据显示,去年已完成180亩沉陷土地综合治理。
长期以来,煤炭开采为长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地表变形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工作,既要确保应治尽治,又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
在上党区南宋镇,受采煤沉陷影响的耕地多为旱地,与北呈乡水浇地居多的情况不同。因此,两地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南宋镇太义掌村土地从2013年开始塌陷,如今,经过治理的土地已经恢复平整,田埂分界清晰,焕发出勃勃生机。山西长治联盛太义掌煤业有限公司负责这里的土地复垦,项目施工负责人王鹏表示,旱地土地复垦要做到:土地平整,表土剥离,底土平整;翻修生产道路,方便农民在收获时节使用农用机械;耕地翻耕培肥,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提升作物产量。
“我们要全力以赴恢复沉陷区的生态环境。摸清采煤沉陷区底数,逐县明确治理任务,科学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长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斌表示。目前,长治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正致力于完成9个涉煤县区70897.71亩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任务。
搬迁安置 移出幸福来
屯留区煤炭资源富集,潞安化工集团在此建有余吾、古城、常村、王庄、郭庄5座生产矿井。历史开发与采煤沉陷,给周边村庄带来一些问题,房屋因地质不稳出现破损。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屯留区将压煤村庄整体搬迁视为“释放煤炭产能、保障群众安居、优化生态环境”的核心工程,并于2024年7月11日举行了屯留区压煤村庄整体搬迁项目的奠基仪式。
如今,走进屯留区压煤村庄整体搬迁项目纯安·仁和苑小区的建设现场,只见高塔耸立、机器轰鸣,一幢幢安置新房拔地而起。附近下李高村的乡亲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一边忙着和老房子拍照留念,一边又急着和朋友商量新家的装修风格。
采煤沉陷区治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压煤村庄何时搬?怎么搬?往哪搬?“要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治理方向、时序和布局,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与乡村振兴、固废利用、生态修复等工作的衔接。”长治市副市长秦苏良说。
屯留区对搬迁安置工作作出相关部署:明确3至5年内搬迁29个村,共涉及4个乡镇(街道、中心),转移农村人口1.7万余人;以“不动产补偿到位、安置房无偿分配”方式,实现补偿与安置脱钩;坚持“集体行动、自愿选择和绝大多数”原则,全村90%以上的住户同意搬迁,方可实施,否则变更采掘方案、设置安全煤柱。
以往对矿区“先破坏后治理”的弊病得以改善。在积极解决采煤沉陷区存量问题基础上,长治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还时刻关注新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实时监测其沉稳情况,督促煤矿企业按照“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做到沉稳一个、治理一个。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过程中,需减少矿山开采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长治,潞城区秦家山村已率先享受到整体搬迁安置项目的红利。2022年底,秦家山村搬迁安置小区——清风苑小区建成。全村90户、240余名村民告别了旧房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生活环境改善后,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彦青坚信,乡亲们会在新的家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
系统化综合治理效果好
长治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的煤炭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当前9个涉煤县区有70897.71亩采煤沉陷区。采煤沉陷区不能一直“塌陷”,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当地集中力量整治因采矿受损土地,土地利用效益普遍提高,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要进展。荒凉矿山蝶变,塌陷耕地复垦,凋敝农宅焕新……为扎实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长治正走出一条集先进煤炭产能释放、生态修复、城镇化建设、土地盘活复垦为一体的系统化综合治理之路。
在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过程中,长治注重多措并举,力求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强化协调联动,建立完善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协调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针对不同采煤沉陷区损毁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统筹考虑治理恢复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采煤沉陷区生态质量。
为实现全市采煤沉陷区“消化存量、减少增量”的目标,还坚持“应治尽治”的原则,以全面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水平,改善全市生态环境。
土地是宝贵的资源,它不会辜负我们的辛勤付出。下一步,长治将积极探索“绿色矿山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光伏农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煤矸石固废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智慧化共治新模式。相信,通过这些创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进一步促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度融合,为长治市的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本报记者郭慧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