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火传晋韵 数智创未来

——怀仁陶瓷产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机械臂挥舞、数据流闪烁,瓷杯清脆、窑火呼啸……这是日前记者在怀仁陶瓷企业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南有佛山,北有怀仁”。当千年窑火在晋北高原再次燃起,它不再只是泥土与火焰的对话,更是一场由山西主导,以数字为笔、标准作尺的产业升级实践。今日怀仁,正为全省传统制造业蹚出一条“从窑火传承到数智领航”的突围新路。

窑火新生:山西方案驱动千年技艺“一键升级”

  “过去一条窑炉要18个老师傅轮班盯火,如今1个大学生守着屏幕就能搞定。”在亿家亲陶瓷5G数字车间,工程师刘先生指着实时跳动的温度曲线说。
  怀仁陶瓷产业曾有过“家家点窑火,户户做瓷碗”的盛况,却长期囿于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粗放模式,发展受限。2022年,我省将怀仁陶瓷列入首批十大省级特色专业镇,省工信厅、朔州市、怀仁市三级联动,出台技改补贴、贷款贴息、电价优惠等一揽子政策,撬动企业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超11亿元。
  政策杠杆撬动下,怀仁陶瓷产业快速跃升:自动化设备总量从2021年的57台(套)增至目前的200多台(套),全省首台智能喷釉机器人、首条AI质检产线相继落地;“山西陶瓷产业大脑”上线运行,接入企业用电、用气、良品率等17类实时数据,为精准调度、节能降耗提供“晋字算法”;23家企业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百元产值的研发投入由1.8元增至4.6元,跑出传统产业“加速度”。省社科院产业所专家评价说:“怀仁把‘专业镇’政策用到了极致,用数字化把‘山西制造’升级为‘山西智造’。”

标准晋阶:从“卖产品”到“定规则”的山西话语权

  “过去我们追着客户跑,现在客户跟着标准来。”锦泰陶瓷创始人王希毕的底气,来自锦泰陶瓷参与制定《骨质瓷器国家标准》。这家成立仅5年的年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2000万元,手握27项专利,以“七滤五筛”工艺把骨瓷白度从75度提升到88度、耐洗碗机冲击次数从30次提升到500次。
  更大棋局在我省铺开:省市场监管局将怀仁作为“国家陶瓷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试点,设立500万元专项奖励,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目前,怀仁陶瓷企业已牵头制定地方标准7项、团体标准12项,占全省陶瓷类标准总量的60%以上。
  “标准就是市场话语权。”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处处长郭新安举例,“锦泰陶瓷第三代骨瓷符合新国标,出口单价由1.8美元升至3.2美元仍供不应求;鸿达瓷业凭镁质强化瓷省级标准拿下中东千万只酒店用瓷大单。”
  “技术+标准”双轮驱动,助力山西陶瓷摆脱了“低价内卷”,迈向价值链高端。

质检到家:山西服务护航创新“零等待”

  “过去送检到广东,光物流就要5天,现在步行10分钟到中心,当天拿报告。”鸿达瓷业品控经理李慧珍的感慨,道出了怀仁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李慧珍口中的“中心”是指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2023年,我省把该中心列为首批省级质检服务“一站式”试点,投资3500万元扩建6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新增光谱、色谱、热震等119项检测能力,成为全省唯一具备日用瓷全项目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政府建平台、企业享服务、产业提质量”的山西模式由此成型:检验检测费用全部由财政买单,企业“零成本”享受国家级实验室服务,2024年以来已为企业节省费用超200万元;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与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及博士后流动站,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1项;依托检测大数据发布《怀仁陶瓷质量蓝皮书》,指导企业精准改进工艺,全市陶瓷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由92.3%提升至99.1%。
  从雁门关外到汾河之滨,山西正以怀仁为支点,撬动全省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本报记者刘成根 通讯员韩迎春

(责编:温文、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