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麦菜”复种让低产地变丰收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地市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山阴县的田间地头,“大麦+蔬菜”的复种新模式正在让昔日的边际农田焕发新生。当地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周期、精准匹配作物特性,实现了“一地两茬、一年两熟”,开辟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在山阴县旱作大麦试验示范基地,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收割、脱粒、装车,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大麦收割完毕,紧接着就将抢种甘蓝。前脚收麦,后脚种菜的复种模式让土地不闲置,种植不断档,实现一年双收、一地两用。这40多亩的大麦试验田在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首次尝试“大麦+蔬菜”复种模式,今年3月下旬开始播种大麦,经过4个月生长,如今已迎来收获期。山西鑫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安宇说:“我们公司与山西农大和汾酒集团合作,去年就在山阴的山上初步试种了大麦品种,产量达到了500斤左右。然后,今年我们又推动了新的模式,大麦收获以后,我们可以二茬播种,进行蔬菜种植,种植的是圆甘蓝,收获期大概是60天左右,一地两茬的种植模式能够增加收益。”

“一季大麦、一季蔬菜”的高效农业模式得益于良种良法的叠加,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筛选出的“中啤麦1号”大麦品种,既耐寒又耐贫瘠,能在山旱地、盐碱地生长;而且其生育期仅120天左右,刚好为下茬蔬菜留出种植时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邢国芳说:“今天我们在山阴对中啤麦1号,也就是汾酒大麦1号进行了实打实收的测产,测产面积4.38亩,实收净重是1440公斤,含水量13%,折合亩产达到327.8公斤,旱地模式下能够达到这个产量也是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前期也对当地的种植户进行过走访,对我们大麦的预期产量,心理预期在150斤左右。”

山西作为酿造业大省,每年消耗大麦超40万吨,自给率却不足30%,严重依赖外调。瞄准“酿造原粮本地化”攻关,2021年,山西省现代农业杂粮产业技术体系整合,筛选出适合酿造且抗逆性强的“中啤麦1号”,充分利用大麦生育期短、耐迟播的特点,因地制宜推出“大麦豌豆”套作、“大麦蔬菜”复种等高效种植模式,不仅让山旱地、复垦地焕发生机,更缓解了山西酿造业的“原料焦虑”。据邢国芳介绍:“我们在不和主粮争地的情况下,选择这种大麦,它耐旱耐积薄耐盐碱,所以我们针对黄河滩涂盐碱地,还有山旱地,还有一些我们北边的复垦地,提出进行大麦的种植,我们在保障一季大麦收益的情况下,后面还能再进行下一茬的种植,比如说短日期的蔬菜,还有杂粮这些都可以,所以说这样也是为当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

下一步,山阴县将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推广大麦、蔬菜一年两熟生产技术,种植汾酒专用品种,形成从田间到酒厂的直供模式。山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山阴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88万亩左右,杂粮播种面积18万亩左右,大麦每年播种将近2万亩左右,通过鑫霏公司与汾酒集团订单农业种植大麦,给老百姓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带动农民大面积种植大麦,让农民增产增收。(记者 任振国 张一波 张小菊)

(责编:董春平、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