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晋”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貌——长治篇(之四)】沁源县董家村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晋”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貌——长治篇(之四)】沁源县董家村
村党群服务中心新貌。
草莓育苗产业基地。
董家村10MW光伏发电项目。
肉牛养殖基地。
村文化墙绘就乡村新颜,传播文明新风。
董家村俯瞰。
董家村获评“中国优质草莓种苗生产基地”。
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以文明乡风为灵魂,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功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产业振兴,从传统农耕到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董家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实现了从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跨越。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积极引进草莓育苗产业,建成41座标准化育苗大棚,为村集体年稳定增收25万元以上,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目前,该村正稳步扩大草莓育苗规模,实施三期育苗工程,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同时,改扩建能繁母牛养殖基地,为村集体年均增收约10万元,并依托驻地企业天一生态农牧产业有限公司,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此外,该村还盘活190亩荒山资源建设光伏电站,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环境整治,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的蝶变历程。董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从基础设施改善到生态品质提升的系统工程。该村“两委”以“千万工程”为抓手,聚焦农村“户厕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品质。该村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巩固“六乱”整治成果,全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积极争取村庄绿化项目建设,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动员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全村人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乡风文明,从“软弱涣散”到“文明标杆”的精神升华。董家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是一次从思想引领到行为养成的深刻变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该村以道德讲堂为主要阵地,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村民学习《二十四孝》《中华孝道》等经典;建成乡村记忆馆、农家书屋、农耕文化墙等系列文化设施,定期向村民开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身边榜样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设立“绿色小夜校”,促进党员干部学习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村里的纠纷减少了,邻里更加和睦,孝老敬亲蔚然成风。
如今的董家村,清丽的山林、素净的街巷和粼粼的河水,构成了一幅和谐画卷;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村居环境显著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激发。
本报记者冯毅松采写、拍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